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明治汉学纪要(上)(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典籍与文化》 町田三郎 参加讨论

鹿门在中国各地旅行时,常常为中国的现状担忧,并发表其解决的对策。在天津经朱舜水后裔朱舜江的介绍,同道台盛杏孙见面。又经孙的介绍,同当时的总督李鸿章于十月十日、十月二十三日两度会见。鹿门继续陈述所持的见解,表明对李的期待。时逢法国军队猛攻福建、基隆,清军接连败退,李也感叹国内的政治体制及军备的落后。
    在《栈云峡雨日记》中,竹添主要讲述中国的山川风土,描绘自然景物;鹿门在《观光记游》中则论述当时的政治时事之类。竹添一味受中国风物的感动;而鹿门恰如其外甥敬撰之《鹿门墓志铭》所写的那样,“先生之谈及于东亚之大势,极论善邻之说,且说吸烟与科举消耗国力之甚”,关心的是政治社会。两者的视点如此悬殊,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一者,两人的立场、年龄不同。竹添三十五岁,鹿门五十岁。竹添是诗人气质,而鹿门是政论家。竹添的身份是外交官,鹿门则是自由的处士。再者,竹添的旅行在明治九年,而鹿门是在十七年。这八年的岁月中,中日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因维新引起的动乱得以平息,真正安定的政府得以建立,是在明治十年“西南之战”以后。这时国内的不满分子已被扫除,体制稳定,日本逐渐成为亚洲中的欧洲。作为亚洲唯一的近代国家的政府,集中地关注落后的诸国,眼前的对象就是朝鲜和中国。竹添旅行时,新政府内部还有不协和音,是力求强化国内体制的时期。相对而言,清朝中国还是拥有广大国土和三千年历史的先进国家。对学汉学的竹添来说,中华文明是无与伦比的;当时一般日本人也有同感。
    鹿门旅行的时期,法国正控制南中国一带的海港。明治政府也仿效欧洲列强的手法对李氏朝鲜进行军事介入。具讽刺意味的是,侵略朝鲜最前线的指挥是已升任公使的竹添井井。这年十二月,竹添率日军闯入王宫,因受到清军的反击,撤退到济物浦。这就是所谓“甲申事变”。翌年即明治十八年,天津条约批准,日清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从而在政治上建立了日清两国对等的关系。日本的中国观也从那时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为已同中国超出了对等关系的龙头老大的日本才是在近代化方面领先一步的先进国家,对中国的憧憬已转变为指导中国的优越感。鹿门在《观光记游》的例言中这样写道:
    是书间记中土失政弊俗,人或议其过甚。余异域人,直记所耳目,非有意诽谤。他日流入中土,安知不有心者,或取为药石之语乎?
    四
    幕府末期以来还活着的汉学者也在明治十年前后相继死去。明治六年,门田扑斋;七年,盐谷蒉山、三上是庵;九年,安井息轩、关藤藤阴;十年,山田方谷;十一年,林鹤梁、春日潜庵、大槻盘溪、芳野金陵、池田草庵。当然,他们的弟子和寿命长的汉学者还在,有中村敬宇、重野成斋、川田瓮江、岛田篁村、三岛中洲、东泽写、木下犀潭、冈松瓮谷等。但不可否认,以松崎慊堂、安井息轩为中心的幕府末期汉学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其时的潮流是排斥和汉之学,万事崇尚西欧。
    明治十年,东京大学成立,设置了作为文学部第二科的和汉文学科,想以此保护、维持走向衰退的日本传统文化。但这一学科还把英国文学和德语、法语等作为兼修课程,而作为主课的和汉学倒是非常粗略的。况且那时东京大学讲课都用英语。
    有鉴于此,又由于从事史学、政治学的研究必须掌握和汉的古典与历史、文学等基础知识,以及培养传统文化继承者的必要性,应在大学内设置“古典讲习科”对学生进行培育、训练的意见开始抬头。
    明治十二年,总理加藤弘之向文部省提出设置建议,未被采纳。随后十四年十二月再次提出这一建议,得到文部省的赞同。翌年五月,增设了附属于文学部的古典讲习科;同年十一月又新设专攻汉文学的讲习科。前者为甲部,后者为乙部。
    明治十四五年之时,乃是保守、反动的空气一时充斥朝野的时期。山路爱山也这样写道:“隐退已久的汉学先生再次被师范中学聘请,坐在教师的位子上。曾经阅读帕雷万国史的青年折节转向,再次领会左、国、史、汉。”(山路爱山《基督教评论》,岩波书库版第68页)这个古典讲习科的教授队伍中有中村正直、三岛毅、岛田重礼及副教授井上哲次郎等,此外授课的还有秋月韦轩、南摩羽峰、信夫恕轩、内藤耻叟等。所修课目以经史子集之所谓“四部”与法制为主,授课由教授轮流讲读汉籍,有所谓课堂讨论,每月一篇汉文作文。
    本来文学部附属的古典讲习科的经费是在大学通常经费以外请求的,而这是以未被认可的校内经费筹措的,这样在经济上很难维持。一般世风再度倾向于尊重西学,讲习科要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当局至明治十八年就中止其招生,并在二十年将其修业年限缩短一年,至二十一年完全废止。这样,以培养和汉学继承者为目标而设置的古典讲习科就以二十年与二十一年向社会输送两届毕业生的结局而停办了。二十年的毕业生是二十八名,二十一年是十六名,都没有授予学士称号。
    虽然古典讲习科仅仅送出两届毕业生就被废止,实际上却造成了从明治后半至昭和初期代表黎明期东洋学的优秀人才辈出的局面。其中有东洋史学者市村瓒次郎、研究甲骨文的林泰辅、《史记会注考证》作者泷川龟太郎、日本汉学史家冈田正之、中国文学史家儿岛献吉郎、艺术史学者长尾慎太郎等,此外,中途退学的西村天囚着有《日本宋学史》,国书科的安井小太郎在汉学界也很活跃。还有留下了大放光彩的名着《大日本商业史》,客死在马尼拉的菅沼贞风……仅仅两届,四十多名毕业生,在大学里很不受人重视的古典讲习科,竟以不可思议的效率培养出许多逸才。
    天保十年(1829)出生于四国德岛农村的冈本监辅,前半生热衷于桦太(译者注:地名,在库页岛)探险,维新后的后半生则主要是个儒学家和教育家。
    木下彪曾在《明治诗话》中介绍于明治二十年来日本的王韬所撰《扶桑游记》中出现的冈本监辅:五月二日……冈本监辅来访。监辅曾去中国游历,自牛庄、北京,经山东、河南,至襄阳、汉口、扬州、江宁,探寻长江胜迹而归,往返八阅月,着有《万国史略》。《游记》评介此书,且曰:日邦近尚西学,得此书着其情伪则尤切于用。余谓:仿效西法至今可谓极盛,然究其实,尚属皮毛。(中略)冈本近日又着《要言类纂》,就古今言理诸书,综其要而隐括之,皆孔孟遗意。彼以为是说也遍天下可行也。于泰西学士之言则独摈之。是亦具特识者。木下在《明治诗话》中还说:“我国明治初年那种无区别地急剧欧化,在交过西人、译过西书、游过西洋并写了《普法战记》,把西洋介绍给自己国家的新人王韬来看,也只是效仿别人的表面而已。他亲眼目睹之后,深为感慨。再如冈本,在全国趋向欧化之时,既通晓西欧之事,又懂得重视东洋特有的道德,其卓识令人称赞。不分善恶美丑地极端效仿西洋虽然成功地把物质文明很快地移植到我国,但为此付出过高的代价,即导致国民精神及传统文化的丧失。这是今日有识之士都能认识到的。王韬、冈本等人应该说是有先见之明吧。”
    明治十年代初,冈本慨叹一味趋于洋学而不顾和汉传统教学的时代风气,与森重远等兴办学会,名为思齐会。尽管赢得马场辰猪、矢野文雄等赞同者,由于无法同时势抗衡,学会还是不能兴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右大臣岩昌具视也为极端的欧化主义而忧虑,得知思齐会的艰难处境,便伸出援助之手。于是,思齐会同人及重野成斋、川田刚等计议,改会名为“斯文会”,募集新会员。据说,当时很快募得一千五百多名。
    明治十三年六月,在神田的学习院举行了盛大的成立典礼。十四年五月,由有栖川炽仁宫任会长、谷干城任副会长的学会正式开始活动。其时冈本监辅任书记之职。川田刚的《斯文会记》有这样一段:
    我邦文学传自汉土。人智由是开,伦理由是明,工艺由是兴,文物制度由是立,则其学为必用,固不待论。而学者往往胶柱刻舟,不达时务,是以中兴以还,采用洋学,海内靡然,舍鸟迹而讲蟹文。然一利所在,一弊随生。道德变为功利,敦厚化为轻薄,检素移为华奢。语政体,则不曰立君而曰共和;语教法,则不曰孔孟而曰耶稣;语伦理,则不曰夫唱妇随,而曰男女同权。呜呼!彼不辨国体土俗之同异,唯新是趋,与夫愚儒泥古者,均非圣贤贯学之旨也……斯文会的事业包括学校、讲演、着述三个部分。譬如,在学校中有修身学的根本通明、文章学的冈本监辅、史学的内藤耻叟等讲授课程;讲演方面,《论语》有冈松辰,“唐宋八大家”有中村正直,《孟子》有三岛毅,每周出讲一次,每次听讲者有二百余名;着述方面是将斯文会的讲义每月发行一至二次,至明治十九年六月第69号告终。
    由冈本监辅等一批民间志愿者以宣扬道义为目标创建的斯文会就这样在明治十年代之半的时间里活跃地开展运动。但是终不能战胜全社会的欧化倾向与文明开化主义,于明治二十三年闭会,时当古典讲习科废止两年之后。
    无论古典讲习科,还是思齐会、斯文会,都是短期内结束的汉学及道德复兴运动。不过,要求关注传统的和汉之学实际的必要性或恢复以儒学为中心的道德的呼声不会完全被压下去。汉学再次变成社会的潜流,等待时机的到来。
    本文译自1995年3 月发行的日本《中国思想史论丛》町田三郎退职纪念号。作者町田三郎,日本知名汉学家,原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1995年3月退职,现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 纯真女子短期大学教授。主要着作有《秦汉思想史研究》、《日本幕末以来之汉学家及其着述》、《吕氏春秋译注》、《孙子译注》、《韩非子译注》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