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苏国共关系(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牛军 参加讨论

    1944年间,国民党政府因军事失败而面临内外危机,以及赫尔利调处国共谈判失败等等,一度促使中共领导人考虑采取更强硬的政策。不过从“七大”制定的有关政策看,中共中央并没有改变基本方针。“七大”政治报告公开明确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不过毛泽东在内部会议上的发言表明,中共领导人在联合政府的具体形式上至少有三种估计:其一,“政府还是独裁的”,中共参加做官;其二,“以蒋介石为首,形式是民主”,实质是蒋介石独裁;其三,以中共为中心。毛泽东虽然强调第三种是发展“规律”和中共的目标,但前两种形式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注:毛泽东:《对“联合政府”的说明》,1945年3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02-103页。)。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第二种形式相当接近美国的基本设想,即建立蒋介石领导的、容纳其他党派参加的政府。
        中共领导人在抗战结束前已经基本断定,苏联不大可能像在东欧国家那样,直接援助中共(注:参见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1945年5月31日。均出自《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王若飞同志报告记录》,1945年8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藏,6442/1,4。)。他们对战后美国是否直接进行武装干涉的关注程度,实际上远远超过对苏联政策的关注。毛泽东固然对苏联领导人要求他去看庆谈判感到不满,但真正引起他重视的很可能是斯大林关于内战前途的悲观预言,即所谓“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86页。)。其实不仅斯大林如此告诫中共中央,苏联驻华使馆、东北苏军等,均相信美国极有可能在中国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而且结果将是中共遭受毁灭性的失败(注:《斯大林与中国》,第299页;“魏德迈在华任务”,1945年11月12日;“彭真关于友人警告东北绝不能打”,1946年1月26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1-432页。)。当然可以设想,苏联是不会为了中共与美国开战的。很可能是因为受到苏联的判断的影响,毛泽东才相信:“在欧洲……希腊为英国所必争;在亚洲,中国则为美国所必争”,中共如占领南京、上海一类大城市,“美国一定要干涉”,反之苏联“不可能进一步帮助中国革命”。这种看法虽然是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国共谈判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决定了中共中央解决政治问题的基本方案,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大体要走法国的路,即资产阶级领导而有无产阶级参加的政府”,“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96、398页。)。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签订以后,国共很快在华北和东北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不过中共中央仍然认为,今后6个月是向和平过渡的阶段,“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是我党既定方针,也是国民党被迫不得不走的道路,这在双十重庆协定上已经规定下来”,当前争取军事胜利是为了和平更迅速实现(注:《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1945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371-372页。)。当杜鲁门发表美国对华政策声明、莫斯科外长会议召开和马歇尔使华后,中共中央很快决定恢复国共谈判,并且认为马歇尔调处的政治方案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军队整编方案也很有些可取之处(注:周恩来:《中共愿在公正的基础上同美国和国民党继续合作》,1946年1月31日,《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92-94页;《毛泽东盛赞政协成就》,《新华日报》1946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与国民党谈判军队整编的方针的指示”,1946年2月8日。)。实际上,国共达成的政协决议甚至超过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设想的联合政府的第二种形式。所以中共领导人一度相信,“和平民主的新阶段已经开始”,中国有可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注:刘少奇:《时局问题的报告》,1946年1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解放战争时期)》上册[无出版单位],第120页。)。
        从中共在战后参加国共谈判的过程看,其政治方案基本上没有超出“七大”的设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共领导人思考有关问题的基本逻辑是一贯的。根据中共领导人在“七大”期间的估计,首先,苏、美、英的合作关系还会继续下去,不可能爆发反苏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就决定了国民党很难发动反共内战;其次,苏联可能不援助中共,即“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可能“出了斯科比”,即美国直接参加反共内战(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第194、197页。)。即使在抗战结束后一个时期里,中共领导人仍然认为:“目前世界的中心问题是美苏之争,反映在中国便是蒋共之争”(注:《中央关于对美蒋斗争策略的指示》,194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455-456页。)。正是根据这个逻辑,中共中央相信,既然美苏均承认蒋介石政权并要求和平解决国共矛盾,中共也就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更何况中共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尽可能避免或推迟内战是合理的选择。在当时的条件下要避免内战,就必须做出妥协。
        总而言之,将“蒋之下的和平”作为重建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一块基石,从一开始就既是机会也是陷阱。所谓“机会”是指抗战结束后,国共确实存在过达成协议、避免内战的可能,因为美苏国共各方都曾经接受那种承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国共矛盾的政治安排。特别是国共双方都对外部因素的作用给予较高的评价,相信美苏可以对中国政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它们至少都曾尝试找到政治解决的办法。所谓“陷阱”是指政治解决国共矛盾的方案能否成功,需要过多的条件,其中特别包括美苏两方必须始终不渝地履行其承诺,并持续不断地协调它们的政策。事实是像美苏这样的大国--它们的首要战略利益和它们之间的主要争夺均不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