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的“肃反”。11月3日,中共中央给鄂豫皖中央分局信中指出:“关于肃清反革命派的工作,必须坚决地进行。”(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第134页。)12月,中央分局临委发布通告,要求“举行广泛的清洗运动,把那些阶级异己分子(地主、富农……)和一切反革命分子都从我们党内、团内、苏维埃、工会……中清洗出去。”(注:《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7页。)于是地方上的“肃反”开始在党、政、军内部进行清洗。张国焘全部否定鄂豫皖根据地过去的工作,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诬蔑鄂豫皖根据地长期执行了非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党内充满了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商人、高利贷者,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注:于吉楠:《张国焘其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第58页。)。把黄麻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说成是“土匪行为”;说“大部分商城共产党员是国民党左派,就打着共产党的旗帜,实际与国民党左派勾结,或明或暗的反对共产党”(注:中共商城县委党史资料征篇委员会编:《商城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25页。)。结果,仅在商城县被错杀而有名可查的就有2150余人。张国焘还诬蔑皖西的党“始终是地主富农分子占绝对优势”,“皖西反革命之特别多,几乎各级指导机关充满了反革命”(注:于吉楠:《张国焘其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4月版,第58页。)。从1931年5月到9月中旬,皖西共改造了9个区苏维埃,74个乡苏维埃。黄麻地区的8个县委书记被撤换了7个。英山县的苏区8个区委只剩一个区委书记。河南新集是3000余人的镇子,“肃反”搞得晚上没有行人,白天不敢一个人走路。 这次“肃反”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被张国焘整肃与杀害的红军、革命干部与群众有一万多人。红军中有战斗经验的老干部几乎被杀完了,鄂豫皖苏区与红军的创造者几乎被杀完了。在“肃反”中,中央分局发出了“把知识分子从党内洗刷出去”的指示。(注:《鄂豫皖分局给陂孝北县委的指示信》(1931年9月19日)。)张国焘将“凡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列为重点对象,查祖宗三代,或关或杀或清洗”(注: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册,解放军出版社。)。部队中的文化程度也一落千丈,一个连队要找一个能写写口令,搞点统计的人都没有。在部队中造成极端反知识分子,反对戴眼镜的恶劣倾向,几使红军成为一支愚蠢的军队了。 肃反,不仅捕杀了大批军政党群的领袖,而且在党内、苏维埃政权内、军队内与地方群众中造成了极端严重的赤色恐怖。未被肃反的同志终日惴惴不安,不知死亡何时将至。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一部分革命群众不愿入党。“各县都是党龄极浅或能力极弱的同志。支部在停顿状态,支部中的党团员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共产党”。有的不愿当干部,“在地方上有一点文化的,成分不大好的人不敢出来参加革命工作”(注:常毅:《我所了解的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几个片断》,《信阳党史通讯》,1983年第4期。)。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不如过去密切了,人民群众有时发现敌情也不主动地向党、政、军机关报告。 三次“左”倾错误,给鄂豫皖根据地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组织上造成了严重危害。究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的教训。”(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20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