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军事戍防体系与版图维系(2)
(3)东路蒙古军都万户府统钦察、乃蛮、捏古思、那亦勤四千户,(注:见《元史》卷131《伯帖木儿传》。)镇辽东。后改为东路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4)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至正八年(1348)设。至顺元年(1330)改为东路钦察军万户府。(注:《元史》卷24《文宗纪三》。) 以上两府负责辽东地区的镇戍。 (5)陕西蒙古军都万户府大德二年(1298)十月设于陕西凤翔。(注:《元史》卷19《成宗纪二》。) (6)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原为四川行枢密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九月徙治成都。辖八忽答儿、秃鲁欢、唆不阑、脱儿赤四万户。(注:《元史》卷16《世祖纪十三》。) 上述蒙古军都万户府或元帅府均直隶枢密院。 2.淮河以南地区(主要是原南宋辖境)灭宋以后,元以宋境为新拓疆域,江南又系当时经济中心,统军大帅伯颜等人“审地理之宜”,据军事布防需要,拟定63处屯兵所。(注:《经世大典·政典序录·屯戍》,《元文类》卷41。)然后由此分兵,四出镇守。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廷将江淮、江西两行省所辖37万户厘分为上中下三等。上万户统兵7000人,中万户统兵5000人,下万户统兵3000人。据《元史·兵志》所列,上万户七翼: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中万户八翼: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下万户二十二翼:常州、镇江、颖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秦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每翼万户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员,隶于所在行枢密院。(注:《元史》卷99《兵志二》。)需要说明的是,上列各万户名称,有些并非驻地,而是原征调地。这些万户大多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以及淮河流域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据文献记载,大德二年(1298),江西行省驻军戍所有64处,福建则有53处。(注:《元史》卷99《兵志二》。)四川除蒙古军都万户府外,尚有13万户,云南则有4个万户。(注:《元史》卷100《兵志三》。)湖广行省分兵镇戍驻所有70余所,但具体分布不得其详。(注:《元史》卷209《安南传》。)元贞元年(1295)刘国杰曾上言,广西、海外四州、八番洞蛮等地疆界阔远,请增戍军。(注:《元史》卷99《兵志二》。)又在“茶陵、衡、郴、道、桂阳,凡广东、江西盗所出入之地,南北三千里,置戍三十有八,分屯将士以守之。由是东尽交广、西至黔中,地周湖广,四境皆有屯戍,制度周密”,以防诸部族反抗。(注:《元史》卷162《刘国杰传》。) 江南诸地镇戍军马以汉军、南宋降附兵为主。这些军队先隶行枢密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月,罢各处行枢密院,事入行省,由行省高级官员掌握军权,管理日常军务。至于更防、调遣等重大事宜则咨准枢密院后方可施行。 华中、华南镇戍军建置及分布不得详知,相对黄河、长江流域所集结重兵而言,兵力较弱。遇有征战,常从区外调兵。 3.土蕃地区宣政院所辖万户、招讨司等虽多,但皆为藏地军政建置而非镇戍军队。负责土蕃地区的镇戍,主要由脱思麻的探马赤军四万户、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等,而西平王的出镇则成为元朝镇戍土蕃地区主要力量(详见宗王出镇论述)。 4.草原地区东部草原多为诸王份地及女真、水达达等族居地,由辽阳行省监督。除直隶中央的东路蒙古军都万户府、东路蒙古军都元帅府外,行省还辖有蒙古军队。作为镇戍补充,尚有高丽、女真、糺、汉军万户府建置。高丽等兵戍防大体不离乡里,即所谓乡兵。(注:此处高丽兵指在辽东的直隶元朝的高丽人。对于《元史·兵志》谓不离乡里,学者似无异议,事实上高丽兵出戍漠北及南征高邮等都有记录。)漠北漠西的戍防,主要针对境外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敌对势力。在军事对抗期间,元朝在漠北、漠西集结了约30万的军队。(注:见萧启庆:《元代的镇戍制度》,《元代史新探》。)除了来自草原诸王麾下的千户等,有相当部分是以中央禁旅中调遣的中央侍卫部队。大德八年(1304)元朝与察合台后王约和以后,随着边境形势缓和,驻军开始减少。由于蒙古草原布列着兵民合一的蒙古诸王份地,因此除和林城及西北边境有军队常年驻戍外,并无其他镇戍部队驻扎。和林有宣慰司建置,但漠北最高军事指挥权由出镇宗王掌握。 5.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镇戍是各有关行省镇戍系统的组成部分。这种镇戍以地处沿海而略异于内地。其镇戍功能,主要是防御海外势力侵袭,出海征战,保障沿海地区治安等。元朝对控制沿海及近海地区的重要意义,在宋元海战之初便有所认识。灭宋以后,元朝加强了水军建设。在划定江南各镇戍区的同时,还采取了镇戍沿海地区的措施。 至元十八年(1281),因反元势力仍在沿海地区活动,元廷令阿塔海率兵分戍三海口,设法招降“海中余寇”。(注:《元史》卷11《世祖纪八》。)与征日本形势相关,应高丽王与征东行省要求,元廷同意在高丽金洲、合浦、固城,全罗州等处设立镇边万户府。(注:《元史》卷99《兵志二》。)至元十九年(1282),元廷将浙东宣慰司迁至温州,以加强沿海戍防;驻军分戍自归州以及江阴至三海口28处。不久,复调扬州合必赤军(射手军)3000人移镇海外贸易的重镇泉州。(注:《元史》卷99《兵志二》。)同时湖广行省派兵戍守海外四州(海南岛),其戍卒二至三年一更代。(注:《元史》卷19《成宗纪二》。)这样,南起海南岛,北至高丽金州,形成沿海地区的镇戍布局。虽因地区重要与否而驻戍疏密有间,但元朝海防体系在灭宋后的数年内基本完成,并因海运事业的发展而发达。 至元二十年(1283),为调运江南粮饷入京,元朝建立了海道运粮万户府。万户府下辖温台、庆元和绍兴、杭州与嘉兴、崑山与崇明、常熟与江阴五个千户所,(注:《元史》卷91《百官志七》。)在组织运粮物的同时,还兼沿途治安。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一月,在江淮行省的请求下,元廷对江南沿海戍军作出调整,调三万户军分戍明州、台州、温州、处州、绍兴、婺州,又在扬州、建康、镇江三城设七万户府,以增大镇戍力量。同时,为加强水军训练,除原10所基地外,又择濒海沿江要塞22处,分兵阅习,防敌缉盗;钱塘地区因控扼海口,元廷下令增战舰百艘、海船20艘,加强缉防力量。(注:《元史》卷99《兵志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