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军事戍防体系与版图维系(4)
(2)河西地区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封地,并为置王府。次年益封秦王,别赐金印,一藩两印,两府并开,地位至尊。这不仅是父子关系亲密,更有镇戍河西的需要。安西王驻兵六盘山,冬居长安,夏徙六盘山开城宫邸。其时蒙宋相峙于四川,安西王除负责西方防御察合台后五东侵外,还主持金川战事。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卒,子阿难答嗣。阿难答统军15万驻防于元朝西部边防线,是元朝抵御察合台后王的重要力量。(注:《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79-382页。) 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崩,阿难答卷入帝位纷争,事败被诛,国除。泰定帝在位时虽一度恢复安西王位,旋废。后以昌王八刺失里往镇河西。(注:《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此外,另有附元的察合台系后王阿只吉、出伯统军驻畏兀儿、哈密力,也是元朝西北边防重要屏藩。(注:《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77、382页。) (3)土蕃地区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封第七子奥鲁赤为西平王。奥鲁赤开府于“朵哥麻思地之算木多城”(今青海互助县松多),(注:仁钦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驻军于“汉藏交界处”,(注:《汉藏史集》陈庆英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267页。)负责对土蕃地区的镇戍。在镇压止贡派反叛后,元贞初年,奥鲁赤受命居上都。继而土蕃地区乱事复兴,元廷派脱脱、只列、奥鲁赤子铁木而不花合兵进讨。大德元年(1297),元成宗封铁木而不花为镇西武靖王,于是出现了西平王系统和镇西武靖王系统共同镇戍土蕃的体制。 (4)云南地区出镇云南地区的宗王不限于一支,在60余年间,出镇宗王在云南王忽哥赤、梁王甘麻剌、西平王奥鲁王三系间曾迭更近十次。其间一度出现九王分镇的局面。但出镇云南主要在云南王与梁王两系间更替。至元五年(1268),忽必烈封第六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出镇哈剌章地区。当时云南尚未设行省,军政事务由都元帅府主持。云南王出镇滇地,成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不久忽哥赤被毒死。事后,元廷诛罪犯,设立行省,重新抚治云南。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儿袭云南王。元廷敕云南行省,军事不议于云南王者勿行。(注:《元史》卷11《世祖纪十》。)然而云南王不谙军事,征缅大败,于是忽必烈又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冬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出镇云南。此后,云南出镇宗王随各自与朝廷亲疏向背而更替。 (5)江南地区至元十一年(1274),伯颜统大军南下,江南随宋亡而隶入元朝版图。当时元朝君臣曾斟定一系列军事镇戍措施,但未封王出镇。至元二十一年(1284),皇子脱欢被封为镇南王,受命出征占城、安南。以兵败,脱欢受到终身不许朝觐的处罚,并移镇于鄂州。后改移南京。至元二十八年(1291)出镇扬州,号称“镇遇扬州,提调四省军事”。(注:《元史》卷99《兵志二》。)镇南王属世袭,其出镇职能也代代相沿。除出镇江淮地区处,脱欢子宽彻普化于泰定三年(1326)受封为威顺王,分镇武昌;另一子帖木儿不花由镇南王改为宣让王,移镇庐州。(注:《元史》卷108《诸王表》。)与其他出镇宗王不同,镇南王所驻是非临战的镇戍区,故其兵权多限于直属怯薛,非奉朝命,不得调军。 上述仅为元代宗王出镇制度大概情形。从名义上讲出镇宗王为镇戍区最高军政长官,但地区行政并不归其管领,行政由行省地方官员掌握。二者的分工在于,出镇宗王重在统军镇戍,而地方行政及部分治安由元朝地方官僚系统控制。元人所谓“镇之以亲王,使重臣治其事”,(注:虞集:《送文子方之云南序》,《道园学古录》卷5。)正是宗王与行省分权而治的概括。 元朝军政建置中镇戍作用的突出是因为元朝在征服汉地、南宋以后,许多地方对异族统治并不认同,反抗活动不断发生,加上元朝在以往所谓羁縻地区推行直接统治,引发当地部族首领激烈反抗;在江南地区过度聚敛则激化了当地的社会矛盾。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元朝的统治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军事镇戍对元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必要手段。至于行政治理则在统治相对稳定以后方能开展,而行政治理效果反过来又影响统治稳定与否。所以,稳定一直是元朝治政的首要目的。为此进行的军事戍防正是围绕着这个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