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军事戍防体系与版图维系(3)
按元朝镇戍兵力分布,江南因原宋都所在,又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故置重兵戍守。华南兵力相对较弱,所以遇有反元势力崛起,元廷往往抽调江南兵力支援,以致有时江南兵力为之削弱,江浙行省为此专门请元廷调两淮戍兵前去加强“沿海镇遏”。(注:《元史》卷99《兵志二》。)元统二年(1334),以海南“南接占城,西邻交趾”,元廷下令依广西屯田万户府例,置黎兵万户府。万户府下辖13个千户所,每千户所领8个百户所,以军政建置加强黎族地区控制的同时,兼镇遏邻近海道。(注:《元史》卷92《百官志八》。) 内防加强的同时,外防问题也渐突出。随着元军侵日的失败,倭人沿海扰边事件开始出现。为此,元廷于大德八年(1304)调汉军500人加强庆元戍守,又设千户所,以蒙古军300人戍守定海。(注:《元史》卷21《成宗纪四》。)至大年间,江浙行省报告元廷:“两浙沿海濒江隘口,地接诸蕃,海寇出没”,加上日本武装商船多次“焚掠庆元”,请求增兵防御。(注:《元史》卷99《兵志二》。)及外寇稍得遏止,内患复炽。迄至元末,江南反元势力的起义使元朝对沿海地区的统治一再动摇,为此元廷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 至正十三年(1353),元廷设水军都万户府于崑山州,隶浙东宣慰司。次年又立镇江水军万户府。至正十五年(1355),又于黄河小清口置水军万户府。同年,元廷升台州海道巡防千户所为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府,并置分府于平江,以图保证江南粮赋海运北上。(注:《元史》卷99《百官志八》。) 综观元朝沿海地区的镇戍,主要目的在于镇内。水军建设,一方面是为加强对江、海险要地区控制,以防反元势力割据,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江南粮赋海运能安全抵达京师。有元一代曾有海外征战。初以征日本兴役,后又有攻爪哇之举,但皆以失败告终。以后唯事招徕诸蕃通商。迄至元末,江南及华南沿海地区已不为元朝所有,镇戍体系便因此崩溃。 6.元朝宗王出镇制度为加强对辽阔境土的有效控御,根据蒙古传统的分封习俗,元朝建立了宗王出镇制度。所谓宗王出镇,即宗王受封某地,负责该地区镇戍征伐,并代表朝廷监临当地军政。这种受封并非实封,是封藩不治藩,仅取“封建之余意”。主要职责在于军事镇戍。宗王出镇的地区,有岭北、河西、土蕃、云南、江南等地。出镇宗王中,以北边宗王军权在握,权力最大。江淮诸王统军权略为逊色。河西、云南诸王则介于两者之间。由此形成戍地、宗派不同的出镇体系。(注:关于宗王出镇制度此处参考了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五章“元朝时期的宗王出镇”。) (1)漠北出镇诸王漠北本是蒙古勃兴的根本之地,和林更是昔日帝国首都所在,但在元朝将政治重心南移并定都于开平、燕京以后,漠北失去旧日的辉煌而被视为边徼。然而,元朝皇帝作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必须统有草原地区,使漠北诸王听命于自己,确保该地区政治上不向敌对势力动摇。为此,元朝逐步地加强了漠北地区的军政建置。 至元三年(1266),忽必烈封第四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漠北,统领诸王之军,以防范海都等拒命的西道诸王。至元八年(1271),趁海都与察合台系后王争夺河中地区时,那木罕受命率岭北诸王军队进驻阿力麻里。元朝在不断补充阿力麻里驻军给养、军器等物的同时,又派中书省右丞相安童以行中书省事、枢密院事之衔,前往阿力麻里,以辅佐那木罕,并加强对海都的进攻。(注:《元史》卷134《伯帖木儿传》。)但是,这个出镇体系在至元十三年(1276)冬被打破。是时诸王昔里吉等执那木罕、安童叛元,漠北陷入混乱。后经元朝发兵,勘定战乱,但西部防线已向东撤,不过和林仍是漠北戍防重镇,称海等地则设宣慰司管理驻军的屯田、戍防。 至元二十一年(1284),那木罕等人获释还朝,又被改封为北安王,仍受命出镇岭北。二十四年(1287),元廷为北安王置王傅,“凡军需及本位诸事并以王傅领之”。(注:《元史》卷14《世祖纪十一》。)此前,鉴于海都、笃哇势力强盛,而东道诸王怀有异志,忽必烈曾另派长孙(真金长子)甘麻剌出镇岭北,从而形成双亲王同镇岭北的形势。二十六年(1289),甘麻剌以兵败于海都被召还。二十九年(1292),那木罕死,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出镇漠北,“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注:《元史》卷29《泰定帝纪一》;卷115《显宗传》。)据波斯史书记载,甘麻剌辖和林、赤那思、昔宝赤、斡难、怯绿连、谦谦州、薛灵哥、海押立以迄于乞儿吉思边境的诸地区,以及成吉思汗九大斡耳朵和陵地,(注:《史集》(汉译本)第2卷,第377页。所列海押立系窝阔台汗国地,此当指临近地区。)是漠北诸王之长。大德六年(1302),甘麻剌死,长子也孙铁木儿嗣位。在英宗遇弑后,也孙铁木儿即皇帝位,为元武宗系所衔。至和元年(1328),以皇室内讧,晋王一枝失败,统领岭北蒙古军民的权力旋被褫夺。 晋王虽是漠北诸王之长,但并非最高统帅。在晋王出镇的次年,忽必烈曾派其孙铁穆耳(真金第三子)抚军北边,并授皇太子宝,使具辖领诸王、诸军的最高统帅身份。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忽必烈卒,铁穆耳回朝即位,是为成宗。成宗派其叔父宁远王阔阔出总北边军马。由于大德二年(1298)元军受察合台后王笃哇军队突袭而溃,元成宗遣侄怀宁王海山赴北边统军,以代宁远王,并授皇太子宝,“诸亲王、诸军莫不听命”。(注: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2《杨公神道碑》。)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卒,海山回朝继位,不再专派亲王赴北边统兵,而改为设行省以总岭北地区军政事务。 至治二年(1322),元廷复命诸王彻彻秃(蒙哥汗曾孙)总兵北边。此举一则加强对察合台后王侵扰的防御,二来也为分晋王之权,以杜晋邸势力的膨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