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冯天瑜 参加讨论

   
        革命与共和两词汇自先秦创制,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的2000余年间,含义并无明显变化,这正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之“道”的“一以贯之”。时至19、20世纪之交,也即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至辛亥革命的10余年间,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展开,政治观念出现错综复杂的更替与重组,有些关键词更发生千载以来未曾有过的大异动,“革命”与“共和”便在其列。
        19世纪中叶以降,由工业文明装备起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大举入侵东亚,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经历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文忠公全书》卷24)。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推动社会进步,做过种种努力。除太平天国试图以旧式“革命”方式推翻清朝以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是在保存清朝帝制的前提下,进行的“自强”变革。这些尝试虽然取得不同程度的实绩,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某些基础,但中国体制性弊端并无改善,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民族危亡日甚一日。在这种情势下,一批曾经寄望于清朝“内改革”的人物(如孙中山、章太炎等)终于认定,必须突破清朝框架,发起击碎旧体制的大举动。于是,他们高扬中国古典的“革命”旗帜,倡导以“万民”为主体,取代“一君”为主体,从而引出“共和”一词,并逐步汲纳欧美日本思想,使“革命”、“共和”获得现代义,汇入世界义。
        以孙中山为例,其少年时代即倾慕太平天国,一位常来塾中讲故事的太平天国老军以“洪秀全第二”激励孙氏,孙“得此徽号,视为无上光荣,亦慨然以洪秀全自居”[2](第5页)。而愈益紧迫的民族危亡形势,更促进孙氏反清意识的张大,孙中山撰于1923年的《中国革命史》,自述“革命源起”: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这番话是孙晚年对生平的追述,所称早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便“有志于革命”,只可做泛义理解,还不能说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孙氏已决定“革”清朝的“命”。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中指出:“按‘革命’一词,自1895年以后,孙先生才开始使用。1885年时并没有提及这二字。《中国之革命》是民国成立以后撰写,故沿用1895年通行的名辞”[3](第46页)。
        吴氏的这一论说是符合历史原貌的。实际情况是,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受到郑观应、何启等人影响,曾试图在现存政体内部用和平方式救治中国。孙氏1890年的《致郑藻如书》[1](第1-2页),1894年6月的《上李鸿章书》[1](第8-18页)都表明这种倾向。后来,受到甲午战争中方惨败及朝廷下诏谴责议政者的刺激,上书李鸿章又遭冷遇,这一切使孙中山从“偏重于请愿上书”走向暴力反清。孙中山在撰于1897年的《伦敦被难记》中描述了自己组创兴中会的此一转变:“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第52页)。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何时以“革命”自任?“革命”一词何时成为孙中山等人的中坚语汇?这个问题一直聚讼纷纭,其缘故在于孙氏本人并无明确交待,而“革命”一词又在世纪交替之际发生着复杂的古今转换和中西交会,孙中山本人关于自己“革命”思想及实践的追述,往往又是泛论,并非做确切判定,如上述1923年撰写的《中国革命史》即如是。
        近几十年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出版的各种辛亥革命史与孙中山传记、年谱,几乎一致认定1895年11月孙中山正式以“革命”为自己领导的社会运动命名。其根据是孙中山最早的追随者之一陈少白的回忆。1935年出版的陈少白口述的《兴中会革命史要》称,1895年10月下旬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自广州走澳门、经香港,与陈少白、郑士良乘日轮“广岛丸”,于11月9日(或10日)抵达神户。陈少白说:“到了神户,就买份日报来看看,我们那时虽然不懂日文,看了几个中国字,也略知梗概,所以一看,就看到“中国革命党孙逸仙”等字样,赫然跃在眼前,我们从前的心理,以为要做皇帝才叫“革命”,我们的行动只算造反而已,自从见了这张报纸以后,就有“革命党”三个字影像印在脑中了。”
        1936年,冯自由根据陈少白的上述论说,撰《革命二字之由来》一文(后收入冯著《革命逸史》初集)。冯氏在陈氏论说基础上,参考孙中山前前后后的思想言论,对孙中山等三人的神户见闻、议论又有所铺陈渲染:“及乙未九月兴中会在广州失败,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三人自香港东渡日本,舟过神户时,三人登岸购得日本报纸,中有新闻一则,题曰“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中山语少白:“‘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
        根据这两条材料,许多论者确认,孙中山等自任“革命党”,是受日本报刊言论的启示,又与固有的“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观念一拍即合。若从史原学角度看,这两条材料不是并列的、源头各异的“兄弟证”,而是同一源头的“母子证”,即单源于陈少白30多年后对1895年11月神户之行的回忆。日本学者安井三吉等考证,1895年11月日本报纸只有关于广州起事的简短报道,并无“中国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的言词。如《大阪朝日新闻》11月3、5、14日,《大阪每日新闻》11月5、9日,《神户又新日报》11月6、9、10、30日都只有广州起事未遂的消息。11月10日的《神户又新日报》还称广州起事为“颠覆满清政府的阴谋”,系“暴徒巨魁”作乱,其他报纸则称其为会匪阴谋,为首者“黄”姓或“范某”。足见此时日本关于广州起义的报道多影响模糊之词,并且全然为贬斥性用语,对孙中山本人则无明确指认,“革命党”之说更未形诸报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