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冯天瑜 参加讨论

    四
        现代义及世界义的“革命”与“共和”两词汇在19、20世纪之交输入中国后,迅速播散开来,但并非平和展开,其间围绕“革命”一词曾发生激烈的概念诠释论战。如黄遵宪在《水苍雁江馆主人来简》中批评激进革命论,黄氏说:仆以为由蛮野而文明,世界之进步,必积渐而至,实不能躐等而进,一蹴而几也。批评激进革命论的主将,是改良派巨子梁启超。他出于对暴力革命的恐惧和对维新改良的执着,大力阐扬英吉利式的“革命”(revolution)义,即和平的、渐进的社会变革。他反对将“革命”局限于暴力夺权一义,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说,把“革命”泛解为普遍意义的“变革”。但同文中又有对“革命军”(暗指唐才常等人的自立军)的肯认。可见,梁氏所谓“革命”,兼含英式和平变革论和中国古典革命论的双重内蕴,与革命派所论“革命”虽有歧义,但也并非全然对立。
        随着改良派与革命派政见分歧的加剧,梁启超1902年12月14日发表于《新民丛报》的《释革》一文,全面阐述了他的革命观,正式展开了对革命派革命观的论战。梁氏说:“革也者,天演界中不可逃避之公例也。……夫淘汰也,变革也,岂惟政治上为然耳,凡群治中一切万事万物莫不有焉。以日人之译名言之,则宗教有宗教之革命,道德有道德之革命,学术有学术之革命,文学有文学之革命,风俗有风俗之革命,产业有产业之革命。”这是以“泛革命论”批驳革命派主张的“暴力革命论”。梁氏又指出,Revolution是“以仁易暴”,而中国之革命是“以暴易暴”。他认为,日本人以中国古典语“汤武革命”中之“革命”一词来翻译Revolution,并不妥当,主张以“改革”或“变革”翻译该词汇。但梁启超也意识到,以“革命”译Revolution已经“深入人人之脑中而不可拔”,他固然有一支善辩的生花妙笔,也莫可奈何。后来,梁启超于1904年初著《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一文(载于《新民丛报》第46-48合号),论述狭义革命与广义革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应当说,梁氏当年关于“革命”的意义诠释,区分中国古典义与世界义,兼论狭义、广义,在学理层面上是比较完备的,对于国人在中国古典义的基础上接受现代义、世界义的“革命”概念功不可没。问题在于,辛亥前夜的中国需要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腐朽不堪救药的清王朝,以为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清除障碍。诚如孙中山所说:“今欲求避祸之道,惟有行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之一法。”[1](第173页)而此时的梁启超站在时代趋势的一旁发表批评,难免不合时宜,为先进者所诟病。
        类似梁启超这种在和平变革意义上使用“革命”一词的例子,近代中国甚多。仅以佛教界而言,就承袭“释教开革命之阶”(注:《资治通鉴》卷204,叙述武则天篡唐称帝,沙门怀义、法明等撰《大云经疏》,盛言女主受命之事,称此为“释教开革命之阶”。)的传统,屡用“革命”称佛教内部的改革。如辛亥革命后不久,著名的佛学大师太虚于1913年在寄禅和尚(即敬安,太虚的老师)的追悼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的积弊,倡导“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教理革命指革除愚弄世人的鬼神迷信,倡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精神,去改善国家社会;教制革命指改革僧众生活、组织制度,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教产革命指变按法派继承寺庙遗产的旧规为十方僧众公有制,以供养有德长老、培养青年僧伽,举办佛教事业。这里的“革命”显然指和平改良,决非暴力夺权。
        在革命派方面,自1896年前后即以“革命”为自己的标帜,而现代义的“革命”被广大中国民众所接受,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为求得民众对“革命”的认同,革命派充分利用革命的古典义,以之调动中国士人及民众对“革命”的亲和情绪。刊发于《江苏》第4期(1903年7月出版)的题为《革命其可免乎》的文章,在论证革命的正义性时,援引中国古代史例阐扬之:“夫夏商之不德兮,有汤武之征诛;彼暴秦之专制兮,刘项起而芟锄。此于家庭犹革命兮,况异族之盘踞?昔蒙古之盘踞兮,得朱明而尽驱;缅风盖未远兮,乃何独无攘臂而四呼?”该文进而引申出“满珠王气今已无,君不革命非丈夫”的结论。孙中山等人在宣传“革命”时,颇倚重“革命”的中华元典义。如孙中山在驳斥檀香山保皇报刊的“民智未开,革命不可举行说”时,便以元典为据,滔滔雄辩:“彼曰:‘革命之说,原本大《易》。’又曰:‘中国固始终不能免于革命。’其言是矣,仍何以又曰‘中国今民智为萌芽时代’?夫大《易》者,中国最古之书。孔子系辞,称汤武革命,顺乎天也。岂由汤武至于今,经二十余朝之革命,而犹得谓之萌芽时代耶?”[1](第234页)为说服民众信仰“革命”,孙中山可谓苦口婆心,多方论述,而以古圣言论证之便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他于1910年2月在旧金山的一次演说中针对海外华人惧怕“革命”的实际,请出孔夫子大驾,以证明“革命”的合理合法:“乃在美华侨多有不解革命之义者,动以‘革命’二字为不美之名称,口不敢道之,耳不敢闻之,而不知革命者乃圣人之事业也。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其证也”[1](第441页)。
        孙中山等人在征引古典的同时,又十分注意于阐发“革命”的现代精神,他们指出,今之革命,其内容与目标已非昔时可比,诚如当年革命党人揭诸报端的:“昔之所谓革命,一时表面之更革而已,……旧世纪之革命,乃一时一事之革命,乃无进步之革命,乃图少数人权利之革命。若新世纪之革命则不然。凡不合于公理者皆革之,且革之不已,愈进愈归正当”(《新世纪之革命》:《新世纪》,1905年第1期)。孙中山则概括新旧“革命”的差异道:“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1](第296页)。
        这种革命观是对革命的元典义的创造性诠释,而汲纳来自欧西及日本的新思想,是使中国固有的革命精义得以飞跃的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