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5)
在欧西,“革命”的含义有一个复杂的衍生过程。“英语revolu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revolvere,指天体周而复始的时空运动”[4](第7页)。从14世纪到18世纪,这一英语词汇的内涵经历了从“叛乱”到政治“变革”的转变,逐步从一贬义词演变为中性词或褒义词。英语revolution含有和平渐进与激烈颠覆两层意蕴,不过主要内涵是渐进变革。 法语Revolution与英语revolution内涵相同,并经历了类似的演化。该词在16世纪以前只具有天文学上的“公转”、“绕转”或“循环”的意思,在16、17世纪,转义为“命运的变化”、“人类事务的偶然变动”、“人类时间流程中突发的变故与混乱(无序状态)”。简言之,这时的“革命”(Revolution)是一个贬义词,1694年出版的《法兰西学院辞典》,1704年出版的《特雷乌法拉辞典》都强调“革命”的消极含义。18世纪中后叶兴起的启蒙运动,逐渐赋予“革命”以积极含义,并将“革命”的意蕴拓宽,引入人类精神领域,成为某种积极的文化转变的代名词,并且强调“革命”是一种摆脱旧事物桎梏的进步过程[5](第136-162页)。而18世纪末叶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则把启蒙思想家的革命观付诸实践,并赋予这样一层意蕴:革命必须由备尝专制压迫之苦的阶层来完成,革命将伴随以暴力手段推翻旧有的专制暴政,即所谓“以暴易暴”。这与英吉利的和平渐进式“革命”另成一格。 日本借用中国古典旧词,将英语revolution、法语Revolution译为“革命”,兼有英吉利式的和平变革及法兰西式的暴力革命两层内蕴,即所谓“双轮革命”。法兰西式暴力革命的传译,大约始于冈本监辅成书于1878年的《万国史记》。该书称,“法美两国有革命变,诸国之民皆知主张自由,不肯屈鞭棰之下”。又将1830年巴黎市民攻入王宫的事件译为“三日革命”(以上重点号皆引者所加,下同)。王韬1890年面世的《重订法国志略》参考了《万国史记》,首次在中国引入“法国革命”概念。而《万国史记》于1895年在中国翻刻,被中国学界广为引述,“法国革命”一语在中国得以传播。而此时正值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端之际。学术著作的教化之效,与革命党人实践活动(如乙未广州起义)的影响,共同促成现代义的“革命”概念在中国逐渐流行。 综上所述,“革命”一词经历了“中国创制的古典词-传入日本并发生演变-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词汇-日本翻译西方词汇的‘革命’一词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跨文化的迁衍过程。“五四”以后,中国人又汲纳苏俄的“革命”论,暴力夺权意义上的“革命”一词影响力更形张大,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这段话被奉为经典革命论,覆盖了中国20世纪的半数时段。 “共和”一词,也有类似的演化史,限于篇幅,不能详述。简言之:“共和”在中国古典本义为“共同协和行政”,后传入日本,江户幕府末期(1845),箕作省吾撰《坤舆图识》,以“共和”译republic,至明治时代,又借以翻译英语"republicanism",如冈本监辅1891年所撰《墨西哥记》,即有“共和政治”一词。而“共和政治”起源于古希腊城邦共和国理念,至近代发展为在宪法约束下运作的代议政治理念,泛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制度。汪荣宝、叶澜编《新尔雅》称“共和”为“公和”,文曰:“立宪政体又别之为民主立宪,君主立宪。由人民之愿望,建立公和国家,举大统领以为代表,而主权属人民者,谓之民主立宪政体。”这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人对共和制的认识。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法、美两国得到较完整的实行。由法、美两国实践的共和主义传入清末中国,成为与君主立宪相并列的供中国人选择的近代政体模式。而共和主义为力主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所拒绝,却被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接受。孙中山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兴中会盟书》中即明示“创立合众政府”,并称兴中会会长为“伯理玺天德”,即英语president(总统)的汉语音译,显示子建立共和政体的明确意向。狭间直树教授的论文《对中国近代“民主”与“共和”观念的考察》引述,据《原敬关系文书》第2卷载,1895年3月4日、4月17日日本驻香港领事报告,其间孙中山与日本领事交谈,孙文谈到总统制和起义成功后,“使两广独立为共和国”,这是孙氏共和思想的早期证据。领事报告还出现关于revolution的议论。但日本领事与孙文是用英文对谈,尚未出现“革命”这一汉字译词。1897年8月,孙中山在《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中,指出自己的政治精神是“执共和主义”,他还批驳那种认为“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的论调[1](第172-173页)。至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更呼出“中华共和国万岁”口号。此后,现代义及世界义的“共和”一词与“革命”一起成为革命派的中坚语汇。可见,“共和”一词与“革命”同样经历了跨国度、跨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和古义向今义转变的纵向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