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吴怀祺 参加讨论

二,通变思维。中国民族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易学辩证法影响下形成的变 通思维方式。《周易》最重要的思想是“变”。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易 》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系辞下》说:“《易》以道化”;“道有变动 ,故曰爻”,“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周易》的最基本元素是爻,即就蕴着“ 变”。由爻而卦,由八卦而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整个《周易》体系便是变动的 体系。《周易》谈卦变、爻变,一卦有下卦、上卦,上下卦各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卜筮有本卦到之卦的变,卦体的六爻又可以变。 因此,在易学上,就有位应说、往来说、承乘说以及互体说等等。
    《周易》八卦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在变化之中,各种变化又是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因此,变化又是有条件的。吉凶、得失、否泰、损益、行止 、成败,都是与爻所在的卦体、爻位有关;与上下卦体、上下爻、隔位爻的作用有关。 变化中讲条件的思想,是道家谈变的思想所不及的。
    变与通相连,变通思想,这是我们民族在思想史上的贡献。社会与自然都在变通之中 ,世界由于变化才能有成,才能久恒。“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彖》)“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彖》)“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 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 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系辞》的上下篇,简直是一部“变通论”。
    《系辞上》: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 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系辞下》: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 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周易》的通变思想作出不同阐释,这里不能作出详尽的讨论, 重要的是,通变思想对于观察历史的意义。社会历史如同自然日月一样盈虚消息,呈现 出盛衰的变动。《周易》又说明了在社会变动中,人事作用非常重要,提出“保民无疆 ”(《临·象》)、“振民育德”(《蛊·象》)、“容民畜众”(《师·象》)等重民保民 思想。我们先祖黄帝、尧、舜以通变思想治理社会,是成功的范例。从《周易》的经、 传到司马迁、章学诚、王夫之的历史观念,这些思想家史学家的著作中体现出一种变通 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途径对中国民族史学特点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变通思想又把 历史的变与不变联系起来,把论历史大势走向与说历史兴亡联系起来,并且在一定条件 下论说社会变革与对历史的借鉴。
    只因有变化,才有世界、才有历史的进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 通”、“久”三者一体。而事物发生变化、影响变化又与一定的条件有关,与事物所处 的位、体有关;变化的前途是又有“时”、“势”的各种状态。社会发展过程中,“变 ”与“不变”具体到社会上来说,它们各有特定的内容。“变”与“不变”是怎样一种 关系;社会变革,应该怎样“变”等,这里又有各种主张。盛极而衰、见盛观衰等等, 成为历代史学家的热门话题。《周易》中的通变思想对历代思想家史学家考虑社会前途 ,提供了很多启迪。有的直接借用《易》的语言,有的是按照《周易》变通思维方式, 提出自己解决社会危机方案。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思维,这是说研究自然的天与社会的人 ,要有创新的思维。所谓“易”有三义即简易、不易与变易,其主导的内容、核心的思 想是“变易”。这种易学要求人们在观察、研究自然社会时,不要固定一种程式。“日 新之谓盛德”是这种思维的形象的表述。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考,包括他的承弊通变的历史变革观都是 易学的通变思想在史学中的运用。
    以《易》的通变思想为根据,提出史学变革主张的当是章学诚,他以《易》的通变思 想,说明史学更革的必然与必要。章学诚指出封建社会的史学发展变化经历了千余年, 史学失去了早期那种创造性的活力,各种弊端暴露出来了,这突出地表现在纪传体史 书的编纂上,他说:
    纪传行之千有余年,学者相承,殆如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无更易矣。然无别识心裁 ,可以传世行远之具,而斤斤如守科举之程式,不敢稍变,如治胥吏之簿书,繁不可删 。以云方智,则冗复疏舛,难为典据;以云圆神,则芜滥浩翰不可诵识。盖族史但知求 全于纪表志传之成规,而书为体例所拘,但欲方圆求备,不知纪传原本《春秋》,《春 秋》原合《尚书》之初意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