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易学与古代历史思维(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吴怀祺 参加讨论

四,忧患意识的经世思维。这是史学家的历史感、时代感的体现。钱基博的《<周易> 为忧患之学》一文(载《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从易义、六十四卦的体系、卦爻象 、《系辞》等,结合中外历史以论说之。
    从《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到《系辞》的:“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 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 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中国历史学家有一个优良传统,关心民族命运,关注历史前途,以天下为己任。《周易 》的忧患意识是史学关心现实的思维传统的哲理概括。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天崩地解大变动时代,他把易学的忧患意识与通变思想借鉴 思想结合起来,把古代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从事物变化的“贞一之理”上论说 事物的变化,进而理解对历史变动的道理,从而在根本上把历史的借鉴与历史的“贞一 之理”联系在一起,进而论说认识社会内在的危机,这就是他所说的察“几”。“‘几 者,事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汉之乱,董卓之不可与一日居,有目者皆见,有耳者 皆闻。”不但察“几”,而且还要早察,《读通鉴论》卷五《哀帝八》说:“《易》曰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不兴者,虑其兴之辞也。三岁而不兴,逮其兴 而燎原之焰发于俄顷矣。”在人事的吉凶上也要早察。《读通鉴论》卷一《二世二》在 论及李斯的悲惨下场时又说:“……不待上蔡东门之叹,肺肝先已自裂。(李)斯岂果无 人之心哉?《易》曰:‘履霜坚冰至。’辨人于早,不若自辨于早也。”同书卷二十四 《德宗三○》说:“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 ,亡有亡之理”;“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而君相之权藉大,故治乱存亡 之数亦大,实则与士庶之穷通生死、其量适止于是者,一也”。在这里,我们要体会的 是,他的忧患意识和通变思想、历史借鉴思想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他的历史兴衰论的鲜 明特色。
    在人事得失、社会变动及历史的兴衰的思考上,王夫之特别重视事物内部论变化的根 据。他在《读通鉴论》中有几段话,说: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孰系之?能惧之心,系之也。夫既有其民,山 川城郭米粟甲兵皆可给也。……惧而忘其苞桑桑与不惧者均。(卷十九《炀帝三》)
    《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君子而后终,非君子而谦,未有能终者也。……君 子之谦,诚也。(卷二《文帝二》)
    (张良)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 姑为佞也。(卷二《汉高帝一○》)
    呜呼,师道之难也。于《蒙》之象见之。人心之险,莫险于利禄得失;惟以艮止之德 ,遏欲以静正……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身之不正,何以养人?(卷六《光武帝 三七》)
    这些都是从人事的“内”在原因上谈历史兴衰变化、人事吉凶的变动,进而论说趋吉 避凶。他没有脱离民用谈《易》。夫之治《易》的宗旨之一是“切民用”。他说:“若 夫《易》之为道,即象以见理,即理之得失以定占之吉凶,即占以示学,切民用,合天 性,统四圣于一贯;会以言、以动、以占、以制器于一原,则不揣愚昧,窃所有事者也 。”(《周易内传发例》)王夫之忧患意识的经世思维融汇中国古代的各种历史思维,显 示我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丰富和深遂。
    【参考文献】
    [1]刘师培。刘师培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前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
    [4]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周易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