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爱尔兰问题在一战期间的发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刘金源 参加讨论

与此同时,爱尔兰民族主义激进派力量正逐步发展壮大。在1917年初的头几个月中,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制定并积极推行了改组爱尔兰志愿军的计划,为发动新一轮武装斗争做好准备。新芬党作为革命运动中一支政治力量也日趋活跃,他们宣称将用武力争取爱尔兰共和国的建立,并日益得到人民群众的响应与支持,1917年举行了地方选举,在曾经为自治党人牢牢控制的两个选区,新芬党候选人竟然赢得了胜利。激进派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由于圆桌会议正在进行,英国当局不敢冒然采取措施,只是毫无希望地等待着圆桌会议的结果。这样,爱尔兰局势出现了难得的几个月的平静,可实际上只不过延缓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1918年初,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在西线的大举反攻打破了爱尔兰的平静局面,进而影响到爱尔兰的政治进程。英国国内兵源枯竭,劳合·乔治下令将兵役年龄提高到50岁,可即便这样,也难以征集足够的兵力。此时,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将目光转移到了仍免于兵役制的爱尔兰,他们建议政府在爱尔兰推行征兵制。但在当时,也有一些人对此深有顾虑,他们指出:"对爱尔兰的征兵将如同我们去德国征兵一样,必须派足够的士兵去保障兵役制的实施,其数目可能超过我们能征到的士兵。"(注:F.S.L.利恩斯:《大饥荒以后的爱尔兰》,第393页。)
    然而,劳合·乔治对此置若罔闻,因为他自认为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就是:以立即实施自治法案为诱饵,诱使爱尔兰人接受征兵制。为此,他于4月初向自治党提出了一个实施自治的新方案,又于4月中旬向议会下院提交了征兵法案,劳合·乔治的这一做法,尽管自认为聪明,实际上却表明他对爱尔兰局势的极大无知。如果说在战争一开始时,爱尔兰人还在憧憬着实施自治法,那么在复活节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以后,爱尔兰的民族意识已经被唤醒了。不少人感觉到,如果不彻底脱离英国,爱尔兰人的苦难就不会终止,爱尔兰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就不会改变。因此,在大多数爱尔兰人看来,劳合·乔治所许诺的自治"就如同一张贬值的纸币,以致于全体爱尔兰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征兵法案上(注:F.S.L.利恩斯:《大饥荒以后的爱尔兰》,第393页。)。
    4月16日,尽管遭到自治党议员的强烈反对,征兵法案还是在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了。为表示抗议,全体爱尔兰议员离开伦敦回到都柏林。在那里,自治党人加入了民族主义激进派发动的反征兵运动的行列,共同的战斗目标使爱尔兰民族主义各派力量汇合到了一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团结一致。4月18日,即征兵法案在议会下院通过的两天后,爱尔兰各派政治力量在都柏林举行盛大集会。他们起草了一个行动方案,声称:"我们坚决否认英国政府有在爱尔兰强制推行征兵制的权力。我们庄严地宣誓,我们将使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反对征兵制。"(注:F.S.L.利恩斯:《大饥荒以后的爱尔兰》,第394页。)为此,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在每一个教区都组织成立了"防卫委员会",以阻碍征兵法案的推行。
    4月23日,爱尔兰总工会作出决定,实施24小时全国总罢工,以表示对反征兵运动的声援。除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外,整个爱尔兰各行各业的人都参加了这次大罢工。顿时,工厂停产,商店关门,甚至酒吧也歇业。形势已十分危急,英国当局慌忙以"德国人的阴谋"为借口,对爱尔兰的人民运动进行了镇压。这进一步激化了原有的英爱民族矛盾,爱尔兰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旧有的斗争方式和斗争目标已经过时,必须通过武装斗争方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彻底赢得国家的独立。这样,在第一次大战后期,爱尔兰人民终于抛弃了曾主宰爱尔兰政治生活40余年的自治运动。通过武装斗争,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成为他们争取的唯一目标。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英国最终没有在爱尔兰征到一兵一卒。在12月爱尔兰的地方选举中,新芬党大获全胜。在103个议席中,新芬党占73席,自治党仅获6席,选举结果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新芬党已经代表了爱尔兰大多数人民,自治党在人民中的声望已一落千丈"(注:J.C.巴克特:《现代爱尔兰的形成》(J.C.Beckett,The Making of Modern Ireland),伦敦1981年版,第445页。)。此后,在新芬党的领导下,爱尔兰人民投入了一场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斗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自治运动曾主导着爱尔兰的政治生活,爱尔兰人也满怀信心地期盼着和平到来时自治法案的实施;然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爱尔兰人却抛弃了长期以来争取的自治目标,走上了与英国决裂、争取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道路。这表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短短的四年间,爱尔兰问题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促成这场质变的动因又何在呢?
    首先,1916年复活节起义的爆发,特别是英国当局残酷的镇压措施,促进了爱尔兰人民的觉醒,为这次质变提供了思想基础。客观地说,在战争这个特殊时期发生的复活节起义,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甚至还遭到不少人的敌视。当时爱尔兰一份颇受欢迎的杂志《自由人》对起义作出的评价是:"这不是一次反对与英国合并的起义,而是一次违背爱尔兰民意的武装对抗。"(注:J.C.巴克特:《现代爱尔兰的形成》,第441页。)可见,起义不仅在军事上失败了,从民意上看,也失败了。然而这并不表明起义毫无意义。著名史学家梅得利科特认为,起义"在失败之中又达到了政治目的"(注:W.N.梅得利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年》,第39页。)。这是因为:一方面,烈士的鲜血正唤醒着爱尔兰人民;另一方面,英国政府残酷的镇压措施促使爱尔兰人向激进的方向迈进。起义失败后不久,英国当局便以"搜捕叛乱分子"为名大肆进行逮捕活动。据统计,英军先后逮捕了3430名男子和79名妇女,其中绝大多数与起义无关(注:F.S.L.利恩斯:《大饥荒以后的爱尔兰》,第375页。)。大批无辜者的被捕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强烈愤慨。在他们看来,英国军队不是在平定局势,而是在借机镇压爱尔兰民族。一种强烈的反英情绪很快蔓延开来,几天以后英国当局对起义领导人的屠杀更加强了这种反英倾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