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2)
需要指出的是,《东西学书录》、《译书经眼录》所收录的书目中有一些是20世纪以前出版的旧籍,如《东西学书录》中所收录的化学类书籍共18种全部出版于1900年以前;动植物学15种中有12种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出版物。对其他门类的记载也有这种情况。可见,《东西学书录》和《译书经眼录》的记载不仅遗漏严重,而且所反映的内容大打折扣。笔者所调查的辛亥革命时期科技著译出版的实际数量远远超过此二书的记载已是不易之论。附带说明,笔者的调查也很不完全,只是北京一个地区的部分情况,远不是它的全貌。可见,辛亥革命时期国人在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的同时,并未忽视对于西方科学的介绍,引进的数量和种类相当可观,无疑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4.出国留学辛亥革命时期,大批青年学子怀着救国和求知的热切愿望,不辞辛劳,远渡重洋,留学异域,不少留学生都把理工科作为学习的主攻方向。据《东方杂志》[2]报道,仅在1904年,南洋公学毕业的15名学生中,有12人被派往比利时留学工科;江西省农工商矿局一次选派10人到日本学习农工商各科;山东省在7月派学生20人赴日专习农学,12月又招学生24人,其中工科9人,商科5人,农科10人。大致而言,辛亥时期的中国赴欧美各国的留学生以学习科技为主,赴日留学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学习文科、理工科、军事等不同学科之别,其中习科技的人为数不少。据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记载,清末中国留日学生中除在综合性学校学习理工科外,在工业院校学习者101人,在医学院校学习者52人,在农业院校学习者58人,共计211人[3](P113)。 5.科学团体1900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许多社会团体,其中不乏讲求科学的团体。如上海农学会、南京测量学会、武昌质学会等。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更多的科学团体。它们的组织与活动比以前的同类团体更加规范和专业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学团体有:上海科学仪器馆(其前身是创办于1900年的亚泉学馆,1903年以后改名。主要成员有杜亚泉、虞和钦、王本祥等。出版《科学世界》)、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1907年由留欧的中国学生在法国巴黎组建,俞同奎为该会书记。成员20余人,均为研习化学的专业人员)[4](P295-296)。中国地质会(1909年由张相文等人在天津创立,张被推举为会长。次年创办会刊《地学杂志》,专门介绍地质学知识。)与以前相比,这个时期的科学团体主要由留学欧美、日本的理工科学人组成,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社团组织较为规范,学术研究的色彩比较浓厚。 6.科学小说科学小说是清末民初的文学新品种,是传播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的一个新途径。它们的问世是这一时期科学思想广泛传播的必然结果。科学小说有的发表在报刊上,有的则由各书社、书局编辑成书后出版行世。《绣像小说》、《小说林社》、《新小说》、《小说时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都刊登过大量的科学小说。较有影响的有《新法螺先生谭》(东海觉我,《小说林社》1905年6月)、《生生袋》(支明著,韫梅评,《绣像小说》49-52期,1905年6-7月)、《乌托邦游记》(萧然郁生,《月月小说》第1-2号,1906年11月)、《世界末日记》(笑,《月月小说》第19号,1908年8月)、《飞访木星》(周桂笙译,《月月小说》第5号,1907年2月)等。其中既有创作,又有译著。署名“东海觉我”的《新法螺先生谭》生动地描写了小说主人公法螺先生漫游月球、火星、金星的奇遇故事,后来与包天笑译的《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合刊一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学幻想小说之一。有识之士把科幻小说看作宣传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重要手段,大力提倡。徐念慈在《小说林缘起》一文中指出:“月球之环游,地心地底之旅行,日新不已,皆本科学之理想,超载自然而促其进化者也。”[5]从辛亥革命时期起,中国学界又多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名词--科学小说。 上文提到的各种传播途径有的尽管久已存在,但在辛亥革命时期都已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大拓宽了。此外,还增添了科学小说这一宣传科学的新形式,这就使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了又一个科学传播的热潮。 二、输入的科技新知识和传播主体的转换 辛亥革命时期的科学传播不仅传播途径多样化,而且介绍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所介绍的近代科技信息具有新知识多、系统性强的特点,远非洋务运动时期输入的内容可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飞跃。世界科技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备受国人重视,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输入域外新知的热点。择要而论,输入的内容大致包括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介绍 1.物理化学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在科学界引起轰动。1899年傅兰雅、王季烈合译的《通物电光》及时介绍了这一新发现。该书原著是由美国科学家莫尔登、汉莫尔合著。“通物电光”是当时中国学界对X射线的称谓。该书的最后一卷介绍了X射线在医学方面的应用。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1903年鲁迅(署名自树)发表《说鈤》一文,介绍了镭元素的性质和使用价值,特别提到居里夫人对镭的发现和提取。文章写道:“法国巴黎工艺化学学校教授古蓠夫人,于授业时为空气传导之装置,偶于别及不兰(澳大利产之复杂矿物,即铀矿)中,见有类似X线之放射线,闪闪然光甚烈,亟告其夫。古蓠研究之末,知含有铋化合物,其放射性凡四千倍于铀盐。以夫人生于坡兰德(波兰)故,既以坡罗尼恩(即钋)名之,既发表于世。”[6]对X射线和镭的介绍都是在它们被发现后不久进行的,对这些知识的引进尚属及时。电化学在当时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也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山西大学堂任教的瑞典籍化学教师常新富写的《无机化学》一书,设专节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电化学”,并指出,电化学是以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换的规律为对象,介绍了法拉第的电解定量规律、阿累尼乌斯提出的电离学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