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周公摄政的争论说到历史考证(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常金仓 参加讨论

又如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说:“关尹其实就是环渊的音变。……只 因环渊由方言之故变成了关尹,这就和老聃一作老耽,田骈一作陈骈,宋鈃一作宋牛坙 (见于《孟子》)一样,在先秦以前是常有的现象。”[7](P317)环渊楚人,齐稷下先 生,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关尹名喜,函谷关(一说散关)守关吏,见于《老子 韩非列传》,显系二人,把环渊关尹合并为一人,环渊所著的“上下篇”便成《老子》 上下篇,这也是滥用音训的结果。名家尚且如此,至于那些粗知皮毛的更是甲通乙,乙 通丙,几乎无物不通了。唐兰先生尝批评道:“古音通假是清代所谓汉学家最喜欢讲的 ,近代学者用得似乎太滥了。”音同字假只是同音字中有限的一部分,使用这个方法, 应该列举出历史上曾经借用过的实例,绝对不能查查古音某纽某部就率尔建立假借关系 。
    (5)古人的考证一般不越出传世文献范围,这类文献文字易识,且有前后文关系,加之 历代皆有校订整理,不允许读者产生太多的主观想象。20世纪以来,由于考古发现的新 材料日渐增多,自然吸引了历史学家的注意,今天普通历史专业大学生不待人教,王国 维所倡文献加考古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治学的基本方法,然而文献与考古材料的契合问 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给本来就缺乏科学规范的考证带来更多的问题。考古发现 中有些是有文字的遗物,如甲骨刻辞、铜器铭文、简牍帛书,它们首先要经过一个文字 释读过程才能进入历史研究。关于古文字释读很早就引起人们的疑虑,如吕振羽先生于 1934年说:“关于金石文字和甲骨文字的释文,亦不无问题。因各家所解释之金石文及 甲骨文字,大都以《说文》为底本,《说文》本身还有问题,已为现代一些学者所公认 。以没有相当的科学知识的汉宋人眼光去解释‘周金’,已属难免谬误,后人本以字解 字,以文解文的框框,更拘以此释远在周前之甲骨文字,更难认为完全可靠,因而各家 释文尚多歧异,又因甲骨破碎不完,故释文多梗塞难解”。[8](P2)在这种情况下,每 改变一字之释义,历史就变换一个新面貌,如周原一号窖藏卜甲邵祭成汤之王是否周文 王,二十二号之“虫白”是否崇侯虎,尚多疑问,有人早已拿它去演绎商史了。1993年 郭店楚简的出土在古文字中算是较晚的了,其中《老子》甲本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与今本“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同,研究者立刻发出惊呼,原来老子并不反对仁 义,仁义不是儒道思想的分界线,今本《老子》必经后人改篡。我见吕绍刚教授著文辨 疑,指出在道家看来,仁义就是诈伪,两本并无本质的不同。[9](P233)可见,怎样综 合理解出土文字材料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使在一些明白无误的材料中,我们 也无由知道它的真实意义。例如商王自上甲以下皆以十干为庙号,这个事实既见于《殷 本纪》,也得到卜辞印证,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却很费解,《白虎通》说甲乙丙丁等 等是他们的生日,然商王皆有生名,如汤之名履,纣之名受,故董作宾又倡死日说,[1 0]《礼记·祭义》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但商人用五种祭仪轮番祭祀先 王,虽于甲日祭甲,乙日祭乙,一年中得甲之日竟有三十多个,毕竟不同于周之忌日, 陈梦家认为它既于卒日无关,也非追名,只是致祭的排列次序,因死者太多,其中一些 祖先被淘汰,所以今所见干名便失其顺次。[11]李学勤于四十多年前曾指出这些庙号是 占卜所得,[12]周代文献确有占冠婚丧祭之日的风俗,如《少牢馈食礼》大夫庙祭“日 用丁己”,但卜辞所卜之“帝日”不知为何事。于此我们应该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考证 是在探索一个动机问题,而人的动机并不是都可以从行为得知的。人的求知欲经常超过 了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因而张光直在庙号问题上的考证恐怕是迄今最富雄心,头绪最为 纷繁,同时也最容易引起疑虑的试验。张氏用统计方法在由大乙至帝乙的庙号中“发现 ”:(1)甲乙戊己为一组,丙丁壬癸为一组,他们代表商王中两派政治势力,两派交替 执政,同组之王隔代相传。庚辛是中间势力,或入于此,或入于彼,张氏命之曰“乙丁 制”;(2)旧说商王传位非父子相继则兄弟相及,张氏则说所谓父子相继皆甥舅相传, 相邻二代舅传甥,隔代则为祖传孙;(3)商王皆实行内婚制,但对两个政治势力来说又 是外婚制;(4)张氏在论述“乙丁制”时反复提到周人昭穆制,他给我们一个强烈的暗 示:乙丁制乃昭穆制之滥觞。[13](P165)综观以上四条,作者确实把我们带入一个十分 陌生的社会里,如果把他考证出来的商代社会与周以后的文物制度相比较,我们甚至怀 疑商人是否曾是中国的先民。仔细推敲张氏的论证至少给我们留下一系列疑问:如果说 商王世系中确然存在两个政治派别轮流执政,他们的庙号为什么不象周人的昭穆一样干 脆用甲乙区别而遍用十干?张氏归纳的规律他本人承认有例外,如中丁、外壬、戋甲兄 弟三人是甲丁共见一世,上甲、报乙、报丙、报丁又分属四世。商王的婚姻制度虽由卜 辞诸妇之名无从确定,但我们至少知道帝辛之配偶名妲己,来自己姓有苏氏,文见《晋 语》,是典型的外婚。上溯夏代,虞思妻少康以二姚,见于《左传》,桀娶妹喜见于《 国语》,三代之际何独殷人实行内婚?昭穆之制在别世次明长幼,非政治派别之代名, 甲乙丙丁与昭穆何关?殷人不特王室用十干为庙号,贵族大臣亦然,是否轮流执政的两 个势力也存在于贵族之家?这个“乙丁制”,作者虽经营十余年,学者也不乏征引者, 却未必算是考证的积极成果。
    对于无文字的考古发现,其意义更要靠学者的解释去“复活”。不久前我曾讨论过内 蒙、新疆等地发现的岩画,学者多以生殖崇拜解说,未必如此。[14]又如青铜器上的花 纹,说图腾者有之,说巫术者有之,说写实艺术者亦有之,这恐怕不是一个一概而论的 问题。《淮南子·道应训》说:“周鼎铸垂而龁其指”,战国道家也常说断巧垂 之指,目的是戒人之机巧;饕餮食人而梗其喉,是戒人之贪婪;《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 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是令民远行知所避就。至于出土的牺 尊、象尊、鱼尊,恐怕正是出于审美的需求。濮阳西水坡仰韶期墓葬用蚌壳摆成的龙虎 图形是古天文学上的“四象”还是道教乘跷巫术?可能须问问那死者的家属才能知晓; 郭店一号楚墓的死者是陈良、环渊、还是慎到?[15](P391、397)仅凭一件漆器上的“东 宫之师”四字恐怕难以论定,《楚语》:“昔庄王方弱,申公子仪父为师,王子燮为傅 ”,这是春秋楚国的师保制度,子仪父与王子燮都可称“东宫之师”,有时太子可以连 续更换几个师傅,有时这些师傅之名就不见于记载,我们怎么能确定那墓中枯骨究竟是 谁?凡此种种,因为它们本身不是自明的,考证家虽引经据典振振有辞,它们与17、18 世纪西方地质学家用高山上的蚌壳化石来证明《圣经》中的洪水传说一样没有意义。
    历史考证道路上的陷阱尚不止上述几项,为了规范考证,我们可以通过寻求反证减少 研究者主观成见的介入;可以通过列举例证限制文字声音通转的泛滥;可以把未识和有 争议的出土古字先留在古文字领域,确认以后再投入历史研究。但这些只是补救措施, 史学要成为有用而受人尊敬的科学,似乎还得另找出路。最近我有《论现象史学》一文 提出个人的想法,愿与关心史学前途的同仁交换意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