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阳城、阳翟是先夏伯都,非早夏帝都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刘庞生 参加讨论

文献记载,夏帝国14世、17帝、8都、9迁,其都名依次是:斟、商丘、东斟、东斟灌、原、老丘、西河、河南邑。当代史学界认定阳城、阳翟、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是夏帝都。对此认定存在分歧意见。真正的早、中、晚夏帝都地望尚未被发现。《全夏都初探》对夏都进行了初步地全面探讨,因篇幅所限,分5篇:《阳城、阳翟是先夏伯都,非早夏帝都》、《早夏五帝、羿、桀同都斟》、《羿、浞僭夏、帝都流亡、少康中兴》、《老丘是中夏六帝都,西河是晚夏四帝都》、《二里头遗址是中晚夏后帝都》及附件:《三水考》发表。本文是《全夏都初探》之一。
    一、文献缺漏无定论,考古意见有分歧
    文献缺漏无定论。今古文《尚书·虞夏书》除《五子之歌》记有“冀方”外,概未记夏都;《史记·夏本纪》除载禹避阳城外,其他(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夏》结论部分:“禹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不肯定;(清)张树稡辑《世本·居篇》:“(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无定论;惟编年史《竹书纪年》对夏各伯都、帝都记载颇详;经传类春秋三传,杂史《国语》,别史《路史》,纪事本末史《绎史》,地理类史《地理志》、《郡国志》、《水经注》、《括地志》次之。
    考古意见有分歧。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登封告城镇王城岗夏阳城遗址的发现,给寻找夏都遗址的工作,带来了一缕曙光;但同时,也给考古工作者对遗址文化、夏史文化的性质分期,带来了分歧意见,其代表是:1.邹衡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全部,河南龙山文化不是夏文化;2.李伯谦先生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禹时期)是早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后羿代夏后的夏文化[1]。按常规,文献、考古证据矛盾时,文献服从考古。若考古不能获得主要证据时,应重新回到文献中去发现证据。夏文化本源于夏都文明,近年考古,整体工作,成绩斐然;但尚未真正找到早、中、晚夏都遗址。历史学方面,对夏都性质的甄别区分,对夏都地望范围的大致确定,也是仁智各见,尚未取得共识。这也是导致考古文化分期与夏文化分期意见分歧的原因之一。不识其山,何以识其山之石?今夏都仍在“闺中”,考古文化与夏文化分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分。
    我以为,欲知夏文化,须先寻夏都,顺理而成章。诚然,我国古文献亡佚短缺严重,但我相信,在现有文献、殷墟卜辞、吉金文存中,仍蕴涵着夏都信息,残留有夏都遗址的蛛丝马迹。如能沉下心来,博览古籍文献,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去伪存真,探查夏都之迹,破解夏都之谜,叩开夏墟之门,最后确定夏都遗址,时日不会遥远。
    二、探讨夏族起兴,是考证夏都的前提
    夏族世系溯源。夏族是黄帝、炎帝(氐、羌、戎)族、蜀山族民族融合的后裔,父系是黄帝族。黄帝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龙江中、下游地区与金沙江下游地区),取蜀山氏女景生乾荒(一名韩流);乾荒取蜀山氏女女枢生颛顼;颛顼取邹屠氏女履龟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生鲧:鲧取有莘氏(莘戎原居地)女女娡生禹;禹纳塗山氏(阴戎)女女攸生启[2]。西陵氏应在蜀郡蚕陵,在今四川汶川西北一带。蜀山氏应在域外蜀郡西北西倾山东南蜀山,在今川北若尔盖一带[3]。《括地志·汴州》:“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当是有莘氏随鲧进入中原之一支。塗山氏应在春秋晋之阴地三塗山之域,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上游一带[4]。禹是西夷人,《帝王世纪·夏》:“(禹)长于西羌,西夷人也。”并引(三国)谯周《蜀本纪》:“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广柔属《禹贡》五服之四服要服、西土、夷地,汉属益州蜀郡;在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北[5]。
    夏族兴于崇山,崇山原是祝融地。《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6]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夏族迁到崇山,祝融氏回到故国显灵,夏族要由此兴起。《地理志(第八下)》也说颍川之崇高、阳城,在祝融之墟。
    据《史记·楚世家》记:祝融指黎、吴回、终三人。颛顼生称,称生卷章(一名老童),卷章生黎、回。帝喾任黎为官火正,封国祝融,以国命氏称祝融氏。黎卒,吴回继任;回卒,回子陆终嗣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