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阳城、阳翟是先夏伯都,非早夏帝都(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刘庞生 参加讨论

关于崇国辨疑。伊洛之崇,非崇伯鲧国之崇山。《太平御览·州郡部(一)》:“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即晋之阴地洛伊间。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全图》,把夏崇伯鲧国标在伊洛之间,今河南嵩县、宜阳地。伊洛之崇,不是崇伯鲧国之崇山。理由是:其一,崇伯鲧国所在之崇山,是祝融之墟,而伊洛间不是;其二,崇伯鲧国崇山对应天区是寿星次,角、亢、氐三宿,伊洛间对应天区是鹑火次,柳、星、张三宿。星次、星宿皆异。[7]故伊洛之崇不是鲧伯之崇。卜辞商王征人方所经之崇,非崇伯鲧国之崇山。卜辞之崇,在《禹贡》徐州分野,东汉彭城国,今徐州。(见)《路史·国名纪(己)》即纣之佞臣,武王伐纣时帅殷人东渡中美洲的崇侯虎所封之崇国,对应天区是隆娄次,奎娄二宿[8]。非鲧伯所封。周文王所伐之崇,非崇伯鲧国之崇山。其地在丰、镐一带,远在雍梁之间,非崇伯鲧国之崇山。以上三地“三崇”,皆夏鲧伯之后裔,夏族分支之封地。
    崇山即嵩山。《郡国志·颍川郡》:“阳城有嵩高山。”(南朝·梁)刘昭注补:“(嵩高山)《山海经》为太室山,《禹贡》有外方山,……”(清)段王裁《说文解字·山部·崇注》:“……秦名大室;汉武帝始谓崇高山,《地理志》作;《后汉书·灵帝纪》熹平五年复崇高山为嵩高山”;《天亡簋铭》记周武王克殷后,去天室举行祀天典礼:“乙亥,王又大,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铭之中之天室,蔡运章先生释为太室山、即嵩山,是正确的。[9]可见:嵩山,夏称太室、外方山,商、周称天室山,秦称大室,西汉武帝改称崇高山,东汉灵帝又改称嵩高山,今称嵩山,含太室山。但是“崇”名决不是始于汉武帝,嵩山在夏朝已经称崇,不然,夏《连山易》何以称“鲧封于崇”?[10]盖夏或夏前,今嵩山已有三称:太室、外方、崇。汉武帝改秦大室为崇高,只是复古而已。何时称中岳?不明,存疑。其方位,《括地志·洛州》:“嵩高山一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嵩山在四方之中。何谓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部》:“中,内也。”
    中指何地?九州在五服之内谓中。《古文尚书注》《禹贡》:“中即九州也。”[11]九州之名悠远。《绎史·年表》:“共工氏霸九州不王,女娲氏战灭之”;《绎史(卷五)·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皇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通纬·河图》:天下有大九州和九州之分。大九州是:神州、(迎)州、戎州、弇(兖)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禹贡》九州称赤县小九州。[12]而畿服政治制度从尧始。尧制、禹弼方舆五服图。(清)王顼龄主持编纂的《书经传说纂》,书内所绘《尧制五服图》、《禹弼五服图》,是唐、虞、夏三代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划。甸、侯、绥、要、荒五服,每服方千里。五服方5千里。三服之地是九州,属行政区划。五服之内的甸、侯、绥三服,面积方3千里;九州每州方千里,九州面积也方3千里。天子在三服九州之地,分州、国;设牧、伯;纳赋贡;天子五年一巡守;诸侯邦国四年一朝拜。《舜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九州在天子行政区划之内。四服要、五服荒,是九州之外的四海之地,这里的方国君主也要向天子称臣。但天子鞭长莫及,相对统治比较薄弱。天子要求四海方国君主,六年一朝,且不在帝都,而是天子驾临九州边鄙四岳之山,接受四方、方国君主朝拜。天子十二年才巡守四海方国一次。《古文尚书·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诸侯各朝于方岳。”四服、五服四海之地,只能说是天子的地理区划。九州称中国。九州在五服之内、位中,是三代帝王及其所治诸侯的土地,四海之外方国称九州为中国。豫州在九州之内谓中。《释名·释州国》:“豫州地在九州之中。”豫州在哪里?《吕氏春秋·有始》:“河汉之间为豫州。”《尔雅·释地》:“河南曰豫州。”河南什么地方?《尚书·禹贡》:“荆、河惟豫州。”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至湖北省南漳西北。郑国在豫州之内谓中。《郡国志·河南尹》:“郑国,祝融墟。”郑国建在祝融国的土地上,春秋时,郑国在豫州之内,谓中。
    嵩山在郑国之内谓中。《地理志(第八下)》:“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嵩高,阳城,皆郑分也。”何以郑国在祝融之墟?郑武公东迁洛东都新郑。周平王东迁洛邑。郑武公亦从西郑、今陕西华县,东迁至洛东近虢、郐之地,都新郑,即西郑东迁称新郑。虢、郐之地始有郑国、郑名。《史记·郑世家·索引》:“郑武公东徙新郑。”帝喾灭郐封祝融。《竹书纪年》:“(帝喾)帝即位,居亳。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与《逸周书·史记解》所记同。郐亡。帝喾把颛顼曾孙黎,封在郐国的故土上,国、氏同号为祝融。(见《史记·楚世家》)帝喾火正祝融国君,历二世三人:黎、吴回、陆终,全在帝喾为天子时期。尧废祝融国号改封郐。祝融氏陆终有六子(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帝系》记载了陆终六子的名字和氏号,有的氏号也是国号:“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戴,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芈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尧废祝融国国号。帝喾陟,尧继天子位,国号唐。封地原居商丘的庶兄阏伯为唐国火正,仍居商丘。原祝融氏陆终六子,不得再继任火正,祝融国,氏号遂废。祝融氏陆终六子受大封。陆终卒,祝融废,虽其六子皆未继任火正;但先后分别受到尧、舜大封。其分封何地?《大戴礼记·帝系》:“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郐人者,郑也;曹姓者,朱氏也;季连者,楚氏也。”祝融氏陆终第四子独封郐。陆终六子中的五子皆远封,远离故祝融国。唯第四子莱人独封祝融国故地,复用故郐国国号,赐妘姓,命郐人氏,莱言是第一代国君。郐国地望《绎史·郑氏诗谱》:“桧(郐)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国在《禹贡》外方之北,荥波之南。……祝融氏名黎(第一任),其后(六子)八姓,唯妘姓郐者处其地焉。……其国北邻于虢。”春秋京、索、管、祭诸城,皆在郐国封域之内,郐名,比帝喾亳、祝融、商汤亳、商末周初管、春秋郑名都要早。今郑州商城出土带有“郐亳”二字的陶砖,其陶文是有历史根据的。看来,考古界有的称郑州商城为郑亳,不如称郐亳为妥。郑州之名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与早于它约三千年的汤亳,没一点历史联系,怎么能叫郑亳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