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大农业不是英国农业和经济衰落的原因(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新史学通讯 王章辉 参加讨论

18世纪中叶以前的所谓"家庭经营体制"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小农经济。虽然农民经济也有剩余产品,农民也从事商品生产,从事家庭手工业,对推动工业发展起过作用,但因农民占地面积不多,经济实力弱,扩大再生产能力不强,不可能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很难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潜力有限。小农只能从事简单的商品生产,不能适应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把这样的经营方式理想化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新论》作者说,英国的农业革命发生在1700年前后,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英国学术界对农业革命发生的时间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在英国,确有学者认为它是发生在18世纪中期以前,但这种观点影响并不大。像农业革命这样的经济技术变革,不可能在1700年前后这样一个短时间内完成,很难说出一个准确的时间。笔者曾著文论述自己的观点(注:见拙文《英国农业革命初探》,《世界历史》1990年第1 期。),认为农业革命的内涵应包括土地制度变革和农业生产技术变革两大方面,土地制度的变革是经过圈地运动、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土地买卖和议会圈地完成的,农业技术虽然在16世纪有变革的趋势,但主要的技术进步是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取得的。 因此, 笔者不同意在1700年前后就完成了农业革命的观点。
    二大农业不是工业化的障碍
    《新论》不承认大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观点。作者认为,英国工业资本的积累"主要是靠两种方式:一是工业部门自身;二是通过暴力对海外进行殖民掠夺。"(注:《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157页。)这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可以不依靠农业的积累。正如农业史家保罗·贝罗奇所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没有农业先期发展(或者无论如何要同期发展),任何重大的工业增长都是不可能的。"(注:卡洛·奇波拉:《欧洲经济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卷,第374页。)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必须以一定量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足够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为前提。资本积累的途径当然不只是农业,手工业、国内商业、海外贸易、国债、税收、奴隶贸易、殖民掠夺等都是积累资本的重要渠道,但农业的作用是绝对不能低估的。议会圈地运动完成了确立现代土地私有制的过程,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此过程中,市场地租取代了传统的习惯地租,加上农业的迅速发展,土地收益增加,这为农业剩余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据估计,到19世纪20年代,农业节余约提供了非农业投资的1/5(注:N.F.R.克拉夫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N. F. R. Crafts, British Economic Growth during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牛津,1985年,第138-139页。)。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地主们大量投资开发矿山,开凿运河,修建铁路,兴建工业企业的事实是尽人皆知的。在1758-1801年期间运河公司发行的1300万英镑股票中,大部分被地主认购(注:钱伯斯和明格:《农业革命,1750-1880年》,第203页。)。
    地主在圈地、在改变传统租佃关系的过程中,使一大批小农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又释放出一大批剩余劳动力。这些农业剩余人口流入城镇和工矿区,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劳动力。因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城镇工商业提供劳动力的问题,有这样一组概括性的资料,似能说明问题。从18 世纪下半叶起, 英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就开始下降,城镇人口迅速增加,英格兰和威尔士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750年的25%左右提高到1801年的33.8%,1851年达到50.2%,1911年上升到78.1%。农村人口开始相对下降,即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绝对数并未减少。但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部分农村地区的绝对人口数开始减少,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全国农村地区的绝对数也开始下降了(注:道奇森和巴特林主编:《英格兰和威尔士历史地理》(R.A.Dodgshon andR. A.Butlin,eds.,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 and Wales), 伦敦,1978年,第326页。)。不列颠农、林、 渔业占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 年的35.95%降到1851年的21.7%,1901年更降至8.7%(注:迪恩和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 1957年》(Phyllis Deane 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1688- 1957),剑桥,1964年,第142页。 关于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城镇工商业提供劳动力的问题,笔者过去曾做过专门论述,详见拙文《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英国工业革命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历史》1996年第6期; 以及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新论》只讲工业化深入发展对农民的吸引作用,而忽视农业变化所产生的"推力",是不全面的。农业释放出剩余劳动力,城镇工商业发展又恰好需要劳动力,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才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只强调其中任何一面,是片面的。规模化农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有利于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它表现在向非农业人口和工业部门提供食品、原料和吸收工业品方面。小农经济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商品化程度低,向城镇工商业提供食品和原料的能力有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