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大农业不是英国农业和经济衰落的原因(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新史学通讯 王章辉 参加讨论

在美国的北部地区,到处都有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在19世纪80年代,在明尼苏达州的红河流域,有些巨型"富裕农场"的规模超过3万英亩,在收获季节,一个大农场雇工就达1000人以上。 类似的小麦生产基地还有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那里成万英亩的私人农场并不罕见(注:H. N.沙伊贝:《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译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69页。)。至于美国内战前的南部种植园经济,更是以规模大而闻名。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种植园的规模一般都有700-800英亩,由几十个奴隶耕种;有的大种植园有上万英亩土地,每个种植园拥有的奴隶多达几百人,当然也存在只有几个奴隶的小种植园。在内战结束以后,美国农业生产集中的过程是相当快的。据统计,在1860年至1880年之间,土地面积在1000 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23000个,到1900年大农场达到47000个,占地面积达2.324亿英亩,接近农场占地总面积的1/4(注:张友伦:《美国农业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8页。)。小农场的数量虽然比大农场要多(1910 年占农场总数的58%),但占有耕地的比例和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都不大。1910年,占地100英亩以下的小农场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5.8%, 占地100 -174英亩的中等农场占有耕地面积的26.9%,占地175英亩以上的大农场虽然只占农场总数的18.2%,却占有耕地48.8%,这些大农场的生产量占了美国全部农产品价值的52.3%,而占全部农户总数58.8%的小农户仅生产了农业总产值的22.1%(注:樊亢等主编:《外国经济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3、34、37、38页。)。由此可见,美国农场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如果拿美国和英国一个农业劳动力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来比较,就可以看到,美国农业的规模比英国还要大。1880年左右,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土地71公顷(175.5 英亩),而英国只有8 公顷(19.8英亩)(注:[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卷,第373页。)。由于美国存在数量众多的大型农场,需要庞大的雇佣劳动力队伍。仅在1880-1890年期间,在伊利诺伊、艾奥瓦、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明尼苏达、南北达科他等7个州,农场雇佣农业工人人数就从363233 人增加到631740人;1900年全国雇工人数达到200万人(注:张友伦: 《美国农业史》,第182页。)。
    不错,美国多数的农场都是家庭农场,但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家庭农场也有相当的规模,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面向市场组织生产。而且,在农忙季节,许多家庭农场也大量雇佣临时工。因此,不能把这样的家庭农场和《新论》作者所谈的18世纪中期以前的"家庭经营体制"混为一谈,也不能把它们和资本主义大农业对立起来。
    德国的农业也不是以家庭小农业为主要特色的。德国在废除农奴制和进行农业改革的过程中,保留了容克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容克地主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利用雇工劳动,开办大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据统计,19世纪80年代,德国占地5-100公顷以上的容克地主和富农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3.4%,占有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4.3%(注:W.措恩:《德国社会经济手册》(Wolfgang Zorn,Handbuch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s-und Sozialgeschichte),斯图加特,1976年,第2卷,第512页。)。 1882年,德国占地20公顷以上的农业企业占有全国耕地55.5%。大型农业企业不仅雇佣长年雇工,而且还在农忙时招募季节性短工。
    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和德国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都还在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农场总数从1940年的600万个减少到1973年的280万个,每个农场的平均占地面积从175英亩增加到385英亩。1970年,占农场总数10%的大农场生产了全国农业总产值的53%(注: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第82页。)。德国在过去25年里,农业企业的数量也减少了一半。德国当局认为,德国农业的弊端之一就是有些地区农业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效益不够高,出路就在于扩大规模化生产。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并不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农民家庭经营体制",而是有复杂得多的原因,这些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想顺便说一句,国外学术流派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观点都有,我们在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时,有必要扎扎实实地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夫,不能见到什么新观点都去搬来,盲目照抄,更不能根据某种需要随意剪裁历史、伪造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