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行、狩猎之风尚 高句丽早、中期的古墓壁画上,出行、狩猎题材,屡见不鲜。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反映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定时出行郊外游玩;也选择适合的季节,乘马进入山林进行狩猎。 我们在壁画上所见到的出行图以集安地区的三室墓和黄海道安岳3号墓所画的最为典型。三室墓第一室南壁上半部画一行11人雁行向左,出行郊外,前者为男仆导引,披发,上著合衽黑点黄色短襦,下穿肥裤,足蹬朱底黑履,双手握于胸前。第2人为男主人,头戴黄色折风,眉目清秀,朱唇短髭,双手合袖置于胸前,上著合衽黑边短襦,外著黑色短褂,束腰,下穿肥裤,足蹬黄履。第3人为女主人,头裹黄色巾帼,身著左衽黄色裙服加襈缘,腰系黄带,双手握于胸前。身后为一男孩尖头披发,上着合衽红色短襦,束腰,下穿黄色黑点肥裤,足蹬朱底黑履,双手合握于胸前。第5人为男相,头戴黄色折风,著名衽黑袖金黄色短襦,内穿圆领内衣,束腰,双手握于胸前,下穿黄色缀黑点肥裤,足蹬朱底黑履,面有短髭。第6人为女相,黑发披肩,着合衽裙服加襈缘,双手握于胸前,面目漫漶。第7人和第8人绘男女二仆,手执曲柄伞。男者在前,光头,上着黄色合衽短襦,束腰,下穿黑点黄色肥裤,足蹬朱底黑履,双手执曲柄伞。女者在后,身着合衽黑点金黄色裙服加襈缘,束腰结带于身后。第9人为女人相,身高次于前头男主人,可能是男主人之妾,黑发结于头顶,着圆领内衣,左衽裙服加襈缘,双手握于胸前。第10和第11人,画二仆尾随长列出行之后。二人均戴黄色折风,红带结于颏下,有微髭,前者着黄色黑点短袂,束腰赭色肥裤,双手合于胸前。后者年迈,背微驼,有短髭,右臂弯折手掌向上,左手握拳置于胸侧,着合衽赭色上衣,束腰,黄色裤(注:池内宏、梅原末治:《通沟》一书,对此出行图著录为:“上见五人左向行,下见狩猎图像。上图5人中,二人特大,一男一女,似为夫妇,一人导于其前,二人随行其后,服色今不逞细述……右半亦五人向右行,前二者张长柄之盖。”在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通沟》的作者把三室墓第一室南壁上部的出行图一行11人一字雁行向左而著录成10人。每5人1组,相背而行。为何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看来作者不是当场著录,而是靠照像资料回国后补写的。一行11人向左而行的出行图分两次拍摄,在两次拍摄中拍掉了一人;回国后按照片著录时,又把底片弄反,因而出现了两个5人一组,相背而行的错误。类似失误和遗漏处甚多,我对此墓曾写:《集安洞沟三室墓壁画著录补正》一文,刊在《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上。)。 总观出行图为一字雁行向左,除持伞二人和殿后仆人外,均作双手合于胸前,姿态相同,虽似呆板,却正是高句丽人所特有的“行必插手”(注:《北史》卷94《高句丽传》载:“立多反拱,行必插手”。《隋书》卷81《高丽传》记:“立各反拱,行必摇手”。今对照壁画来看,“行必插手”是准确的,而《隋书》是误记。又因“插”字与“摇”字字形相似,可能是《隋书》作者传抄有误所致。)的表现,说明画家极富有生活。 长川1号墓前室北壁所画的舞乐百戏图最为典型,是围绕着主人与宾客一起在树下欣赏猴戏为中心展开的画面,有舞蹈、有角抵、有跳丸、有相马……,场面热烈、活泼、错落有致地布满全壁,是一幅极为罕见的郊外盛会图。 安岳3号墓所画的出行图更为壮观,全队有250人的场面中,纵队行列,鸟瞰图示,有步行,有乘马,车辚马啸,乐队齐鸣,气势磅礴。 从以上所举,已看出高句丽人喜出行郊外,是当时贵族阶层的一种极为盛行的游玩活动之习俗。 高句丽古墓壁画,特别是在早、中期的壁画上,狩猎是描绘最多的题材。舞踊墓、长川1号墓、麻线沟1号墓、洞沟12号墓、三室墓、山城下332号墓、禹山41号墓、药水里壁画墓、德星里壁画墓、安岳1号墓、东岩里壁画墓、龛神墓等均有描绘,说明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社会风尚。在诸多狩猎场面中,大多是在山林地区,集体围猎,至少是两人以上,只身一人游弋者是很少见到的。在所画的狩猎场面里,以舞踊墓狩猎图、药水里壁画墓的狩猎图以及长川1号墓的狩猎图为最精彩。试以舞踊墓主室北壁狩猎图为例加以说明。整个画面为田猎场面,壁中画一起伏断连的山脉,小于人马。在整个山间平地画猎骑4人,山前3骑,山后1骑。山后猎者驱骑飞奔,张弓待发,追逐二鹿;山前骑士均纵马前驰,张弓镝矢在弦,畋虎逐鹿。为突出主题,表现田猎人物,把山林画小,推到次要地位。 史载高句丽:“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民皆土著随山谷而居,……土田薄瘠,蚕农不足以自供,故其人节饮食。”(注:《魏书》卷100《高句丽传》。)说明高句丽在中、早期,农业生产还不能自给,生活在大山深谷的高句丽民族,以他特有的地理环境发展多种经营,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文献记载:“地产土毛,无愆王贡”(注:《魏书》卷100《高句丽传》。)。所谓的土毛,即是猎取动物的毛皮,常向中原纳贡。壁画上画的狩猎者尽管是贵族阶层,但也反映了广大的高句丽劳苦民众,除农耕之外,狩猎也是一种食物的重要来源。因此说,狩猎不单单是一种风尚,也是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狩猎风尚,在高句丽中、早期的古墓壁画上多有描绘;在后期的古墓壁画上,又很少见有描绘,说明高句丽占有乐浪、辽东之后,国境恢扩,农业生产大有发展,狩猎之风尚,亦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