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总观高句丽古墓壁画,是一部巨型的高句丽民族社会生活习俗的大百科全书。历代文献记载的高句丽社会生活习俗,在壁画中都得到了描绘,甚至难于理解的记载,在壁画中也得到了十分形象的图释,丰富了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习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本文从高句丽古墓壁画上,阐述了高句丽民族八个方面的生活习俗,基本概括了高句丽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全貌。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为人类的向前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又都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文化交往的增多,文化生活习俗也是互相影响的。在隋唐之际,高句丽音乐舞蹈,不断传入中原,甚至在朝廷盛会上作为专门表演的节目。据《隋书》卷15《音乐志》载:“始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所定七部当中,高丽伎居第三。又据《大唐六曲》卷14《太常寺》记载:“凡大宴会,则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一曰燕伎,……五曰高丽伎。”不难看出高句丽的乐伎,已成为隋唐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唐朝,不仅有专门的乐伎舞队从事表演高句丽舞,就连身居显贵的一朝宰相杨再思,在公卿宴会上当酒酣之际,也能“剪毂缀巾上,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动合节,满座鄙笑”(注:《新唐书》卷109《杨再思传》。)。说明高句丽舞深受中原统治者和广大民众所喜爱。 出行、狩猎之习俗,是北方民族普遍存在的生活习俗。在早、中期的壁画墓里常见有描绘,而在晚期的壁画墓里却又很少见到。说明到高句丽后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家家自有不仓,名之为桴京”,已改变了“虽力佃作,不足以食口腹”的情景。 作为体育活动的角抵,从角觝墓所画的两位力士来看,是高鼻深目,与壁画上所见其它高句丽人的面目略微有所不同。这能否说明角抵是起源于北方其他民族,而被高句丽人所热爱、接受,并得以推广,是值得大家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广信佛法求福,对高句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高句丽所崇拜的神灵,除了本民族所固有的以外,大多数取源于中原的神话传说,如四神、伏羲女娲、神农氏、驾鹤仙人王子乔以及对日月神的描绘,说明古往今来,民族文化的交往是对等的,是互为影响的。 高句丽的古墓壁画艺术,只所以有它的伟大生命力,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高句丽民族的生活习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