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与走向近代:章太炎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4)
针对上述通行之说,章太炎首先提出一个原则性的见解,即:“作史者,当窥大体。 大体得,虽小有抵牾,无害。失其大体,而致谨于名氏爵里之间,则史有不如簿领者矣 。”(注:《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5、328-329、325、32 4、328、329、329、330、331、332-333、331-332、589-590、590、590-591页。)对于 这样一个“作史”的原则,我认为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史学批评的原则。章太炎依据这一 原则,对宋、辽、金、元、明五史进行评论,提出与众不同的批评意见。 其一,《宋史》诸志,似不必过多称道。“若其以益、卫二王,附瀛国公本纪,犹存 义法。”《明史》则不然,“以圣安、思文及永历帝,杂在宗室诸王。”“明末三帝不 列于纪,而其臣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及三朝将相四十余人,皆有列传,此其所事 者何主?所立者谁之朝邪?”这就是说,本纪与列传,君主与臣子,不相吻合;在当时的 历史环境中,这就违背了“史官之大律”。章太炎指出《明史》这种处置,是“去本干 而存支叶,首尾横决,遂至于此,于义为不通矣!纵存忌讳,不当纰缪若是甚也。”对 这一段评论,似不可完全用皇朝史标准来看待,其中确有“义法”即体例是否严谨的问 题。章氏所论,值得重视。这的确反映出了清修《明史》不如元修《宋史》在气量上来 得宽宏。 其二,《元史》“无论赞评议之辞”,固然是其缺憾,然其对于重要历史文献(包括诏 书)不加修饰予以照录,不以“文辞鄙拙”近于“方俗俚语”为羞,“盖存其质而已” 。对此,章太炎大加称赞。他引用刘知几《史通·言语》篇批评前人作史“讳彼夷音, 变成华语”、“华而失实,过莫甚焉”以为佐证,充分肯定《元史》作者“存其质”的 表述原则。 其三,《辽史》的《礼》、《乐》、《仪卫》三志,“道其国俗,亦多翔实”。章太 炎指出,其所记“虽语近阿谀,而事迹不泯,亦可谓实录矣”。反之,《金史》诸志, “文饰虏俗,匿其素风”,致使“金源旧俗”,“阒寂无闻”。这种“讳其鄙俗,没其 土风,而盛道折旋槃辟之容,文饰太平之美”的记述,实不可取。当然,金朝 接受中原文化要更广泛、更深入一些,故有些记载颇有唐、宋气象,但这也有一个发展 过程,历史撰述隐去其“旧俗”、“土风”则必然失真,而“旧俗”、“土风”在历史 记载上的泯灭,也就造成了永久的遗憾。 总括以上三点,章太炎作出如下结论:“是故以义法条贯言之,《宋史》有统,而《 明史》失通也。以典物辞语言之,《辽》、《元》存朴,而《金史》增华也。”这个结 论,就是所谓“作史者,当窥大体”的具体说明。今天来看,章氏所论,不无道理。值 得进一步指出的是,章太炎还分析了清代学者为什么会形成他所批评的那种通行之说, 认为《明史》出于清代官修,不敢訾议;辽、金、元三朝与满洲有相近之处,在“存质 ”方面亦多顾虑;于是有些人就“独论宋、元二史记述疏舛而已,其是者不敢言也”。 (注:《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5、328-329、325、324、3 28、329、329、330、331、332-333、331-332、589-590、590、590-591页。)章太炎的 这一分析,对于我们认识清代史学现象及其深层原因,是有启发的。《检论·哀清史》 所附《近史商略》,最后还就当时作者所见《清史》“初定叙目”中的“纰缪”,发表 诸多评论,这里不一一赘述。 五、结语 关于章太炎史学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诸家所论 ,或论其“民族主义史学”的特点,或论其历史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或论其史学之经 世所用的宗旨,或论其作为由传统的封建旧史学转变为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或 论其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关系,(注:参见贝琪:《章太炎先生之史学》,《东方杂 志》33卷16号(1936年8月)。罗福惠:《章太炎的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华中师院 学报》1982年第5期。杜蒸民:《试论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成就》,《史学史研究》198 3年第4期。李润苍:《章太炎史学观点和方法》,《学术月刊》1984年第8期。瞿林东 :《20世纪初年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1期。陈其泰:《 章太炎与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1期。)皆各有所得, 亦可互相补充。但总的来看,从《訄书》出版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中国学人 对于章太炎史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考虑到如下两点,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确有加强和深入的必要:第一,当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程中,章 太炎扮演了何种重要角色,其意义何在?第二,当我们回首20世纪中国百年史学的进程 时,重新来看待章太炎的史学思想时,关于其价值与局限,又会得到怎样的认识? 本文所论,只是从章太炎史学思想(不包括他的历史思想)的几个方面,阐述其在新旧 史学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明其时代意义。其他诸多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只有以待来 日了。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