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孙中山思想之中确实包含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和吸收的精华。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卓越政治家、思想家,不仅在实践上为民族解放、民权自由、民生幸福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思想和主张。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超出了同时代人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合理的,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持久的、普遍的意义。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对孙中山思想采取了简单化的贴阶级标签的方法,更没有人来考察孙中山思想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实际上,孙中山的思想中包含有许多值得共产党人借鉴和吸收的精华,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孙中山的思想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缩短了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时间,使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少走了许多弯路。毛泽东明确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除此以外,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文化思想、军事思想、外交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之中,都包含有不少科学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后人应该借鉴和吸收的。这也是孙中山思想能够成为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毛泽东反复申明要继承孙中山的思想。他在七大所作的口冰政治报告中曾这样说过:“孙中山这位先生,要把他讲完全。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讲历史辩证法的。孙中山的确做过这些好事,说过些好话,我在报告里尽量把这些好东西抓出来了。这是我们应该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们死了,还要交给我们的儿子、孙子。”毛泽东还对党内一些同志不重视孙中山及其思想的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他说:“我们党内有一种情绪,不喜欢孙中山,这种情绪在相当广大的党员中存在着。认真说,这种情绪是不大健全的,是还没有真正觉悟的表现”。(《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 124 、 12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这就进一步表明了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所采取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孙中山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理论来源的缘由。 二 那么,成为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孙中山思想,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或者说,毛泽东在构建自己理论学说的过程中,究竟继承了孙中山的哪些思想呢?举其要端,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思想。孙中山提出:国家当以人民为基础,工农则是人民的主体;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人民享有一切自由与权利;革命必须“唤起民众”,“革命行动而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孙中山全集》,第8卷,4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断吏应是“国民之公仆”,而“公仆”又必须由“有才有德”的专门家充任”。这些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精髓。尽管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但其中确实包含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值得后人借鉴和吸收。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合理因素。他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段、农民阶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毛泽东选集》,第4卷, 第1478页。)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大政方针,选举政府,行使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政府必须保障人民“有同等的人权、财权、选举权和言论、集会、结社、思想、信仰的自由权”;(《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68页。)他深谙孙中山“唤起民众”的遗训,一再强调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党的干部应当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既要有公仆意识,又要有奉献精神。很明显,毛泽东和孙中山的政治思想有不少相通和契合的地方。这种相通和契合决非偶然,表明毛泽东在继承马列主义有关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借鉴了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应当指出的是,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人民”是一个相当笼统、模糊的概念,他对“人民”一词缺乏深刻的分析与规定,没有也不可能突出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他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开政权的阶级性,抽象地谈论民权,对人民权利也缺乏根本的保障。毛泽东则克服了上述历史局限,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含义及其权利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超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