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解续(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徐文武 参加讨论


    楚简《老子》的第三组“绝X弃Y”:“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伪”和“虑”在先秦文献中,都有较多论述。但将“伪”与“虑”关联起来进行论述,除楚简《老子》所说的“绝伪弃虑”外,只有《荀子·正名》和出土楚简《性自命出》有过专论。因此,对楚简《老子》“绝伪弃虑”的解读,应该从这两篇文献的“伪”“虑”论着手。《荀子·正名》云:“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将“伪”与,“虑”纳入他的心性学说范畴,并认为二者是相关联的。“虑”是“心”对“情”的控制与选择,也即思虑。“虑”由心理活动转而成为现实积淀就是“伪”。何谓“伪”?唐人杨倞注《荀子》云:“伪者,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从荀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虑与伪的关系,一是伪源于虑,二是虑的表现内在化,而伪的表现外在化。
    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对伪与虑从心性的角度加以讨论。《性自命出》因其与楚简《老子》同出一墓,因而对解读楚简《老子》有着重要意义。《性自命出》:“凡人伪为可恶也。伪,斯吝矣;吝,斯虑矣;虑,斯莫与之结矣。”首先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楚简《性自命出》竹简中“伪”字,本不从“人”从“为”,而是从“心”从“为”,字作上“为”下“心”。可见楚简的“伪”强调的不是外在化的“人为”之“伪”,而是内在的“心为”之“伪”,也即非出自人的本性的真实的情感。庞朴先生也就此上为下心之伪字论道:“‘伪’字原作上‘为’下‘心,它表示一种心态,为的心态或心态的为,即不是行为而是心为”(注:庞朴:《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读书》1998年第9期。)。
    此前有学者将楚简《老子》“绝伪”之“伪”解释为“伪诈”。伪诈因构成对社会的危害,为社会法制所不容。从文献记载来看,周代对诈伪之人要处以极刑。《周礼·地官·司徒》:“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吕氏春秋》卷第十八:“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很显然,诈伪之人已经由个体的质变转化成为对社会与政治的一危害,这才使得执政者不得不采取严厉的刑罚来加以矫正。秦汉以后各朝法律中,也都将诈伪作为罪名列入法律条文。所以,认为楚简《老子》提出“绝伪”就是要绝弃“伪诈”一说,没有存在的理由。正如庞朴先生所说:“伪诈从无任何积极意义,从未有谁提倡过维护过;宣称要弃绝它,迹近无的放矢。所以,这种解释不能成立”(注:庞朴:《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读书》1998年第9期。)。
    其次,《性自命出》中与“凡人伪为可恶也”相对应的一句是“凡人情为可悦也。”显然,“情”与“伪”是对立的。“情伪”在先秦文献中经常相联出现,如《周易》有“情伪相感”,《左传》有“民之情伪”,《管子》有“国之情伪”。这里的“情”即人性的本真状态,而“伪”则是人性的心伪状态。再者,《性自命出》将“伪”与“虑”是相关联进行论述的。在“伪”与“虑”之间,有一个“吝”字。此字原从双口从文,各家释文不一,但均难以读通。不管这个字如何读,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性自命出》认为“伪”源于“虑”,这一点与《荀子·正名》是相通的。
    另,郭店楚简《语丛二》也从心性的角度来论证“虑”的产生和其社会影响。关于“虑”的产生,《语丛二》说:“欲生于性,虑生于欲。”欲念源自于人的本性,而思虑则源自于欲念,《语丛二》承认了“虑“产生的合理性,但《语丛二》接着说:“倍生于虑,争生于倍,党生于争。”思虑带来一系列的后果,由于思虑,人产生倍(通“背”)反之心,有了背反之心,则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会产生朋党,而朋党直接危害社会与政治。《语丛二》的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虑”还是不要“虑”,但从其对“虑”所产生的“倍(背)”、“争”、“党”的后果来看,作者是不赞成“虑”的。
    综上所说,“伪”与“虑”实是先秦儒家心性说的一对概念,虑是人的思维器官(“心”)对人的喜怒哀乐欲等情感的控制与选择,而“伪”则是思想和思维活动对人的原始本真的异化的结果。楚简《老子》所谓的“绝智弃辩”也当与儒家的这一思想有关联。过度的思虑不仅造成感情的“心伪”,还会造成人的行为上的“人伪”,而这些都是对人的本真状态背离。“绝伪弃虑”下一句为“民复季子”,季旭升《读郭店楚简札记》说:“《说文》:‘季,少称也。从子稚省,稚亦声。’《老子》常以婴儿比喻原始浑朴的美德,今本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郭店》本章的‘季子’,犹言婴儿,也是指道德纯朴的本质”(注:《中国文字》第24期,艺文印书馆1988年版,第133-134页。)。楚简《老子》主张通过“绝伪弃虑”,抛弃一切过度的思虑和对人性的异化,使“民复季子”,重新回到人的原始的朴素的状态。
    道家各派对老子的这一思想也都有所继承。如《文子·上礼》就对“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现象进行批判,反对背离酣朴的人性本质而为伪,至于道家倡导“无思”“无虑”的言论就更多了,如:“老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注:《文子·道原》。)。“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注:《文子·道德》。)。“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注:《庄子·庚桑楚》。)。
    还要指出一点的是,楚简《老子》并没有将“礼”与“伪”对立起来。到战国中晚期,庄子后学才直接以“伪”指斥儒家的“礼”。《庄子·知北游》说:“礼相伪也”,认为礼乃是道的伪饰,还批评孔子矫饰学伪、“使民离实学伪”(注:《庄子·列御寇》。),抨击儒者“缝衣浅带,矫言伪行”(注:《庄子·盗跖》。)。庄子后学批评儒家过于注重仪节技巧,华而不实,几近虚伪。对此,儒家思想的总结者荀子进行了辩驳,说“着诚去伪,礼之经也”(注:《荀子·乐论》。)。声称“礼”的本质就是反对人为之伪,而求情感之真的。
    通过对楚简《老子》“绝智弃辩”章的解读,我们发现,楚简《老子》中的三组“绝X弃Y”,既是相互联系的,又各有侧重。“绝智弃辩”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问题,主张绝弃依附于执政者的智士与辩士,还清明之政于民,使民得到更多的利益。“绝巧弃利”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问题,主张通过绝弃工艺技巧与利器,断绝产生奇玩好物的技艺,从而减少社会上盗贼滋生的现象。“绝伪弃虑”主张绝弃过度的思虑和心伪,以恢复人的自然本真。三组“绝X弃Y”分别反映了楚简《老子》的政治观、社会观与个人(心性)观。楚简《老子》采用了负的思维方式,不是从正面作倡导,而是从负向作否定,体现了道家所特有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勇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