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国后17年史学的评价,笔者在《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 究的评价与唯物史观的价值》一文中曾论述了如下基本观点:17年史学,由于在1957年 以后“公式化”、“教条化”倾向一度盛行和政治上极“左”路线的干扰,出现过严重 的曲折,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反面教训;尽管如此,从全局看,17年史学仍然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新的发展阶段。评价17年史学(以至整个新中国50年史学)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历史考证学达到的新境界。在1949年以前业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进入新中国以后,由于一批原先熟悉严密考证方法的史学家 接受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他们的学术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在断代史和历史地理 学领域取得了令海内外学者瞩目的成就,不仅成为新中国史学的出色篇章,而且对于展 望21世纪史学的前景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本文将以谭 其骧、唐长孺二位学者最有代表性的论著为例,探讨唯物史观原理与实证研究方法二者 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 谭其骧先生(1911~1992)毕生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1949年以前,谭其骧的治学 以“笃实”、“小心的求证”为特色,在历史沿革地理和移民史领域发表了21篇论文, 均以严密考证见长。《秦郡新考》(1947年12月发表于《浙江学报》)即为这一时期最受 称道的文章,针对乾嘉学者以来300年聚讼纷纭的秦代设郡问题进行爬梳清理、深入考 证,其结论被誉为“为三百年的争论作一总结”。1949年以后,谭其骧的史学研究有了 很大的变化。他赶上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的不平凡的时代,自觉地接受马 克思主义的教育,用之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原先治学笃实、精于考证的基础上,以 新的科学历史观为指导,使他大大开阔了视野和学者襟怀,对研究对象达到更深刻的本 质性的认识,学术工作上升到新的境界。我们打开谭氏论文结集《长水集》、《长水集 续编》(以及在此基础上由他的学生编成的《长水粹编》)翻阅,1949年以后的论文,与 前期《秦郡新考》、《汉百三郡国建置之始考》《<宋州郡志>校勘记》等已颇不相同, 大都具有新的风格。如:《关于上海地区的成陆年代》(1960年)、《何以黄河在东汉以 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土地的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 害的决定性因素》(1962年)、《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1972年)、《 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与省界、地区界的形成》(1986年)、《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 (1986年)、《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附论梁隋间高凉冼夫人功业及凉梁隋高 冯氏地方势力》(1988年)等。这些研究成果与建国前相比,无论从考虑历史问题的时间 跨度或空间范围说,还是从论题中所包含的思想性深度说,尤其是从总结历史现象的规 律性的高度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来说,都达到了更高的学术境地。 《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系谭氏先于1961年在复旦 大学作学术报告、次年修改后发表,是一篇精心构撰之作。谭氏的考辨和论证,上下纵 贯几千年,东西包括大河上下广袤的区域,精到地论述了一系列问题,确是运用唯物辩 证的世界观为指导,在进行环环相扣的严密考证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历史发 展中的规律性东西,是一篇运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的成功之作。 谭氏通过对纵贯上下2000多年的黄河下游灾害史和中游生产、生态面貌的考证和分析 ,终于透过历史的现象,揭示了真相:东汉以后黄河的长期安流,并不是因王景筑堤防 洪的办法高明,而是因为中游地区返农还牧,恢复了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谭氏怀着 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鉴戒的崇高责任感,以凝重的笔触写下自 己通过考证而得出的重要结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终至于草原成了耕地,林 地也成了耕地,陂泽洼地成了耕地,丘陵坡地也成了耕地;耕地又成了沟壑陡坡和土阜 。到处光秃秃,到处千沟万壑。农业生产平时收成就低,由于地面丧失了蓄水力,一遇 天旱,又顿即成灾。就这样,当地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穷,下游的河床越填越高,洪水越 来越集中,决徙之祸越闹越凶。就这样,整个黄河流域都陷于水旱频仍贫穷落后的境地 ,经历了千有余年之久”。因此,谭氏早在40年以前就根据科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建议: “在黄河中游这二区,应从单纯的农业经济逐步向农、林、牧综合经营发展。”首要的 措施就是“封山育林,同时利用所有的荒坡、荒沟、荒地,大量植树种草”,达到“蓄 水、保土、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的目的。[1]严肃的学术研究和对国家民族发展紧迫 问题的关切,在这里达到高度的统一。今天,在黄河中游和广大西北地区实行退耕还牧 、退耕还林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和千万民众的共同行动,经过40年实践的检验,恰恰 证明谭氏严谨、深入研究历史所得出的结论符合真理的认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谭其骧在建国后对与当今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课题作精湛研究的还有海河水系、 云梦泽、上海成陆问题、淮河水系、海南政治历史地理等。关于海河水系,谭氏根据《 汉书·地理志》、《说文》、《水经》的记载加以考证,获得一个重要发现:东汉中叶 以前河北平原诸大河是分流入海的,未曾汇合成一河。到公元3世纪曹操开平虏渠和白 沟等人工河道,使河北平原上众多分流入海的水道互相沟通,下游日渐淤塞,逐渐形成 今天的海河水系。他于1957年在复旦大学报告了这一结论,散发了报告提纲。虽然至19 86年他才撰成并正式发表《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但“海河的治理却已循着恢 复历史原貌,即在为海河下游开挖多条出海水道的方案进行了”。[1](P.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