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明遗民与清初明史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姜胜利 参加讨论

1、关于崇祯帝与明亡的关系。
    崇祯帝在农民军兵临城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于煤山,并在其龙袍上书有:“ 皆诸臣误我”等语。据此,一些遗民史家大肆渲染,称:“烈皇之英明勤敏,自当中兴 ,而卒致沦亡者,以辅佐非人也。”[2](《幸存录门户杂志》)又称:“从来死国之 烈未有过于烈皇,亡国之痛未有痛于烈皇也。”[3](《居业堂集》卷十八《先府君行实 》)这种论调,讳言君之过,一味强调“有君无臣”,为崇祯帝推卸亡国之责,反映了 一部分遗民的封建愚忠观念。
    更多的遗民史家,在称颂崇祯帝“亡国之正,千古一人”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其在 治国方略上的种种失误。如张岱指出:崇祯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 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昔改朝更”[4](《石匮书后集》卷一)。沧江漫叟 《东江遗事序》也指出:“读史者谓明之亡也,有君无臣,以思陵非亡国之君也。然其 所以亡有三道焉:急于求治,率于用人,闇于度事。”唐甄、谈迁等还具体分析 了崇祯帝在用人问题上的缺失:面对文武群臣,无“择人之明”,以致使贤奸并进,甚 至乱臣当权;即或使用了几位贤才良将,却又好疑多猜,使之难以施展才能。这些分析 说明崇祯帝在明亡问题上难辞其咎。
    更有秉持批判精神的遗民,如戴笠就毫不留情地论列崇祯帝的亡国之责,如“好察而 不明,好佞而恶直,好小人而疑君子,速效而无远计,好自大而耻下人,好自用而不能 用人”等等。
    这些评价出自对明朝怀有深厚感情的遗民之口,体现了他们“不虚美,不掩恶”的直 笔精神。
    2、关于明季大臣的亡国之责。
    遗民对于明季大臣多持尖锐批评态度,认为文臣贪武臣骄是明亡的重要原因。其论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学无术,无济世之才。唐甄指出,明季大臣“无定乱之才,无致治之学”, 以致奏疏建言,如蝉鸣般夸夸其谈,“言虽忠直,实蜩螗沸羹也”[5](《潜书格君》 )。戴笠指出,明臣的亡国之责就在于“善因循而不善改辙,善大言虚气而不善小心实 事”。[6](《怀陵流寇始终录自序》)
    第二,贪污贿赂,玩忽职守。潘耒说:“明之末造,政以贿成,亲民之官,莫肯留心 抚守,但知剥下媚上以取升迁,民不胜诛求,则群起而为贼,贼日多而民日少,以有驱 之者也。”而由于大吏玩愒,人不知兵,以致面对农民起义,初而“蔑视为不足平” ,继而了无长策,“争言招抚”[7](《遂初堂集》卷六《寇事编年序》)。所以他把“ 守令贪残”、“大吏玩愒”列为明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朋党相争,排斥异己。王世德指出,明季大臣“惟知营私相倾轧,致疆场日蹙 ,中原盗贼蜂起,环顾中外,一无足恃。……虽有一二可用之才,而门户牢不可破,如 其党即力护持之,误国殃民皆不问;非其党,纵其才有可用,必多方陷之,置之死,而 安危所不恤”。[3](《居业堂集》卷十八《先府君行实》)对于党争之害,遗民深恶痛 绝,所以不仅严厉谴责阉党,对东林党也痛加挞伐。有人称张岱《石匮书》“此书虽确 ,恨不拥戴东林”,张岱解释说:“夫东林自顾泾阳(宪成)讲学以来,以此名目祸我国 家者八九十年,……朋党之祸与国家相始终。盖东林首事者实多君子,窜入者不无小人 ,拥戴者皆为小人”[8](《嫏嬛文集》卷三《与李砚翁》)故无拥 戴可言。
    上述分析抓住了当时腐败政治的主要问题,是切中肯系的。
    3、对于明亡原因的深层反思
    明遗民对于明季君臣亡国之责的探讨,实际就是在探讨明亡的原因,但是仅仅将目光 集中在一位君主或者几位大臣身上还很难说是深刻的反思。事实上遗民的认识水平也不 止于此,他们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进行综合考察。如戴笠作《怀陵流寇始终录》,从建都 失策、朋党角立、科举失人、将不知兵、军饷扰民、大吏贪残、任将非人、君王敛财、 塞言者之口以及对农民军剿抚失策等多方面,展现了明季大厦之将倾、病入膏肓而无可 救药的一幅百弊丛生的景象。特别是书前《自序》以洋洋五千余言,分析明亡原因,举 凡崇祯帝的失德、内外大臣的庸奸、政策的失误等论列达四十八项,最后指出:“国之 致亡,祖宗功德、天时人事皆有之。”这样的分析,与那种恨“流寇”者即曰“流寇亡 国”,憎宦官者既称“阉竖亡国”的作法相比,要全面、客观得多。
    遗民对明亡原因的深层反思还表现在注意到制度方面的问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中,对明朝的官制、兵制、赋税制、科举制等认真剖析,指出其对明朝覆亡的影响。 如,《置相篇》认为,历朝“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贤,尚赖宰相传贤足 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而明朝“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意 并传子之意而失者呼”?黄氏认为明代废除宰相制,失去了对君主的监督限制机制。他 还指出,取代宰相制的内阁办事制度,使大学士“事位即轻”,宦官乘机代行了许多原 属宰相的权力,指出“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则罢宰 相之过也”。这揭示了明代宦官擅权的原因乃在皇权的强化。在《兵制篇》探讨了从卫 所制到招募制再到大将屯兵制的变化。指出卫所制度使“官军三百十三万八千三百皆仰 食于民”,百姓不堪其重负;招募制度则使士兵素质地低下,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得 兵十万,而不当三万之选”;大将屯兵又造成将帅拥兵自重。这些弊端使军队在面临外 侵内乱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黄氏说:“有明之所以亡,其不在斯三者呼?” 在《田制篇》指出明末赋税不断增加,特别是崇祯时期将新饷、练饷并入两税,农民不 堪重压以致铤而走险,黄氏强调“岂知其所以亡天下者之在斯乎”!这揭示了导致明末 农民起义乃至明王朝被推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取士篇》指出,明代取士只有科举一 途,其弊端在于“严于取,则豪杰之士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 也”,致使“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此论从用人制度 上说明了明季大臣为什么多庸劣之人。黄宗羲的这些分析都不仅指出现象,而且追根寻 源,深入探究产生弊端的原因和背景,确是一种深层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