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甲午开战与“陆奥外交”(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社会科学》 戚其章 参加讨论


    对于上述诸说,也可以将其归结为“非战目的”说。因为这些说法尽管用语不同,提出的角度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认为日本的“六·二出兵”不是出于战争的目的。其根据有四:
    第一,是日本假想敌的改变。信夫清三郎认为:“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假想敌国是中国。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假想敌国已是竞相分割以前的假想敌国的西欧各国了。”(注: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3卷,第260页。)他引用了山县有朋的两段话:一是1882年山县关于扩充陆军的建议,内称:“现在,欧洲各国距我国遥远,痛痒之感并不紧迫。……而观察我国近邻形势,迅速勃兴,绝不可忽视。……我国欲与之角力者,并非痛痒之感不甚紧迫之国,而在日本之近邻。”这里的“近邻”乃指朝鲜和中国,自无问题。一是1893年山县关于扩充海军的建议,内称:“我们不能不想到,东洋祸机不出十年即将破裂。那时,我国的敌人,不是中国,不是朝鲜,而是英、法、俄等国。”(注:见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即《陆奥外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注①。)对第二段话应该如何理解,颇值得研究。从这段话中,并不能得出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成为日本的假想敌的结论。因为山县所讲的“东洋祸机破裂”不是指眼下,而是“不出十年”,应该是20世纪初的事了。所以,据此认为19世纪90年代日本已不把中国视作假想敌了,理由是不充分的,其实,1890年山县抛出了一份《外交政略论》,即明确宣称:“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与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注:日本近代研究会编:《近代日本人物政治史》,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1955年版,第174页。)这里的所谓“利益线”,指的仍然是朝鲜和中国。可是,对日本来说,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其主要假想敌始终是中国,并不存在假想敌改变的问题。
    第二,是日本军备不能独立,不足以支持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信夫清三郎专门引用了海军大臣桦山资纪于1891年12月在会议上说的一句话:“今日军备之不能独立,使本大臣痛苦不堪。”(注:《大日本帝国议会志》,大日本帝国议会志刊行会1926-1927年印,第1卷,第1491页。)此外,还引用了其他一些类似的看法。如称:“在日本有没有钢铁原料呢?除了正在使用的以外,当前还没有陆海军能够使用的原料。……当前仍然须从国外购买。本来此事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兵器的独立性,并非主要为了发展经济。然而,为确保兵器的独立性而从国外购买原料,是不可能实现兵器的独立性的。”再如称:“一旦有事,不幸与钢铁供应国开战,或者钢铁供应国保持局外中立,或者交通被敌舰切断,则现有的军舰、兵器就会立即出现不足,或者为了维修军舰、兵器,在材料方面发生困难。若如此,怎样才能圆满地保卫国家社稷呢?实在不能不令人寒心。”(注:见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即《陆奥外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以上所言,诚为事实,但这一点并不能证明日本会放弃其扩充野心而不去发动侵略战争。应该看到。明治维新以来,迄于甲午战争,日本每次发动对外侵略战争都含有很大的军事冒险主义成分。试看1987年日本发兵入侵台湾时,他的军备能够独立吗?显然不能够。尤其是当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时,不仅在军备方面说不上完全独立,而且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Max August Scipio Von Brandt)指出:“日本国内的政治局势危机四伏,对于日本国家和当政的人们,不要说战败了,即使战事拖长下来,也是十分危险的。”(注:《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页。)战争才打了二三个月,一些西方人士就认为“日本已经筋疲力尽了”。(注:《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页。)他们的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1895年1月4日,英国驻日公使楚恩迟(P.de Poer Trench)曾就日本的财政形势向外交大臣金伯利(John Wedehouse Kimberley)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尽管日本人强作乐观,但该国的财政形势正日益变得严峻,所有情况都证实今后几个月内这方面的压力将更加严重。问题不在于管理,而在于是否还能满足如此庞大的驻海外部队的巨额开支。去年12月29日,日本银行发行了总额为280万元的有息纸币,12月31日又发行了120万元。有些人认为,这种特殊的纸币的发行将会加速货币流通,从而具有提高股票价格的作用,但是商业界对此表示怀疑。日本银行有在非常情况下发行这种钞票的特权,现在之所以运用这一特权,肯定是迫于存在强大的压力。除此之外,在今后两个月内,人民还必须向政府交纳大约3000万元的土地税和第二次战争贷款,如果中国不迅速接受条件,则完全可以预言,日本将在本年底前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注: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c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I,Series E,Vol.5,Sino-Japanese War and Triple Intervention (1894-1895),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 (Bethesda),1989.)
    这是一条弥足珍贵的史料,它证实了许多中外人士的预计,如果中国能将战争久持下去,日本必定支撑不下去,胜利就会转到中国方面。上述情况在在说明,无论是日本在1874年发兵侵台,还是1894年发动甲午侵华战争,都是在军备不足、政局不稳、财政不敷等情况下靠军事冒险取得成功的。所以,用军备不足来证明日本“六·二出兵”的和平目的,是很难成立的。
    第三、日本舆论倾向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这个理由是相当片面的。当时日本许多媒体鼓吹战争,甚至叫嚷要灭亡朝鲜。“冲其巢窟降其王”,“蹂躏八道意气扬”,并进而侵占中国,“何不蹂躏四百州”。(注:见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这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不过,信夫清三郎把这些战争叫嚣都视为非主流观点,他特地引证了能够“反映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和“具有权威的《东京日日新闻》发表的两篇关于出兵政策的社论”:第一篇是6月9日的社论:
    “政府最后决定向朝鲜派兵。若干支戎马不日将向汉江进发。而且,清国军队也已经进入朝鲜。我们希望我国的自我克制之师,不久将满载荣誉与和平凯旋。这次派兵,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在朝鲜的侨民。日本对朝鲜绝无任何企求。因此,事平之后,按照《天津条约》,与清兵一起撤退,不复留防,此乃理所当然。其结果,我们只想使朝鲜恢复到发生叛乱前的状态。我们岂能以一种局势的变化而危及朝鲜的独立呢?我们只是依据历来的政策主张,努力保护朝鲜。……既然我国的派兵目的如此,我国的对韩政策如此,派遣将士,无论陆军和海军,都须以和平为目的进退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