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继承先秦这一传统,广泛吸收辩士以充任外交使节。东方朔在与汉武帝讨论“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的问题时,以古代贤士、贤臣作比喻,分别指出他们适于担任何种职务,其中说到应当以“子赣使外国”(注:《汉书》卷65《东方朔传》,第2860页。)。颜师古注曰:“以其有辩说”。子赣即孔子弟子子贡,曾被孔子誉为“辩士”。他“利口巧辞”(注:《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第2195页。),曾出使齐、吴、越、晋等国,挽救了鲁国的危局,是孔门中著名外交家。可见汉代统治集团认为像子贡那样的“辩士”是外交使节人才的首选。故汉代经常以“辩士”充任外交使节。刘敬向汉高帝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之策,其中一项措施是:“以岁时汉所遗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注:《史记》卷99《刘敬列传》,第2719页。)在馈赠物资的同时,派遣“辩士”执行外交使命。两度率领使团出使南越的陆贾就是一位“辩士”,“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他以口才出色而经常奉命出使。司马迁评价他说:“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固当世之辩士。”(注:《史记》卷97《陆贾列传》,第2697、2705页。)除了以“辩士”担任使团团长之外,在使团成员中也常配有辩士,元鼎四年(前113)汉朝派遣安国少季出使南越时,即“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注:《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72页。)“辩士”在这个使团中的主要任务是“宣其辞”,发挥其口辩的特长。 “辩士”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儒生,天凤二年(15)王莽“选辩士济南王咸为大使”(注:《资治通鉴》卷38《汉纪三十》王莽天凤二年(15),第1205页。)出使匈奴,《汉书》记此事作:“莽选儒生能颛对者济南王咸为大使。”(注:《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第4139页。)可见王咸可称为“辩士”,也可被称为“儒生”,而“辩士”是儒生中具有“专对”才能者。由于汉朝常派遣儒生型辩士出使匈奴,故匈奴每见汉朝所遣使者“其儒先,以为欲说,折其辩。”(注:《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2913页。)“儒先”,《汉书》记作“儒生”(注:《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第3773页。)。可见使节中具有辩才者多为儒生。上文所述陆贾就是一位著名的儒生和学者,他经常向汉高帝“说称《诗》《书》”,提出了“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的著名论断,著《新语》一书总结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的历史经验教训。出使南越的终军也是一位儒生文士,他“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注:《汉书》卷64下《终军传》,第2814页。)这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修养的“辩士”在外交中也都确实发挥了突出作用,在出使中胜利完成使命,往往“皆如意旨”(注:《汉书》卷43《陆贾传》,第2116页。),令“天子大说”(注:《汉书》卷64下《终军传》,第2821页。)。 二、“勇士”(“壮士”) “勇士”(“壮士”)是汉代外交使节的又一类重要人选,这也是继承先秦以来的传统。 “勇士”(“壮士”)属于“武士”范畴,是与“辩士”等“文士”相对应的士人,《管子》说:“内辩士,使图其计;内勇士,使高其气。”(注:《管子》卷17《禁藏》。)两者的特长和作用不同。“勇士”又被称为“壮士”,据说孔子与子路等游於景山之上,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曰:“由愿奋长戟,荡三军,乳虎在後,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曰:“勇士哉!”子贡听了以后说:“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张天……”(注:《韩诗外传》卷7。)可见“勇士”与“壮士”是相通的,他们均以武报国。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国派遣“勇士”荆轲、秦舞阳出使秦国,在易水送别使团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注:《史记》卷86《刺客列传》,第2534页。)在这里也把出使的“勇士”称为“壮士”,表明两者的含义是相通的。庄子所说十一种“士”中有“勇敢之士”、“筋力之士”,后者据成玄英疏曰:“英髦壮士,有力如虎。”(注:郭庆藩《庄子集释·徐无鬼第二十四》,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可见这两种“士”其实也是相通的。“勇士”是怎样的人呢?伍子胥为吴公子光“求勇士专诸”(注:《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第1462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时,“因而相之,雄貌,深目,侈口,熊背,知其勇士。”(注:《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正义》引《吴越春秋》。)但勇士不仅是孔武有力,体现于外表,更重要的是具有舍生忘死的精神,从上述孔子与子路的谈话可知,他们是将“勇士”(壮士)视为为国效力而不避死难之人。此外还有各种说法,如“勇士轻其死”(注:《管子·山至数76》。),“勇士不怯死而灭名”(注:《史记》卷83。),“勇士极其节”(注:《汉书》卷67。)等等,都是强调“勇士”重名节、轻死生的特点。班超出使西域时,与随行吏士商议袭杀匈奴使团,众人建议曰:“当与从事议之。”从事郭恂是被出征匈奴的权臣窦固安插于使团中的。班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注:《后汉书》卷47《班超传》,第1572页。)班超把从事郭恂排除于“壮士”之列,认为他是“文俗吏”,如果让他参与袭击匈奴使团的谋划,他“闻此必恐而谋泄”,是个重私利而缺乏为国献身精神,胆小而无气节的人。班超袭杀匈奴使团成功之后,第二天告诉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班)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注:《后汉书》卷47《班超传》,第1572、1573、1571页。)可见“壮士”与非壮士的区别在于其是否具有为国献身精神,重名节、轻死生的勇敢无畏之士,两者的区别及其在外交中的表现和作用的差异于此可见。“壮士”与“勇士”虽然基本相通,但有时也有一定的区别,即强调其志存高远。班超少年时“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注:《后汉书》卷47《班超传》,第1572、1573、1571页。)在班超心目中,傅介子(注:《西京杂记》曰:“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瓢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为散儒?”卒斩匈奴使者,还报,拜中郎将。後复斩楼兰王首,封义阳侯。”(《太平御览》卷614《学部》八引)由此可见傅介子亦少年弃儒从武、矢志立功异域之壮士,班超以其为榜样,良有以也。)、张骞这些“立功异域”的外交家都是他要效法的“壮士”,这里“壮士”是有远大抱负、矢志立功异域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