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阿非利卡人与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亚非洲》 刘兰 参加讨论

阿非利卡人主要社会阶层支持改革种族隔离制度
    随着南非政治经济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阿非利卡人逐步进入现代经济产业部门, 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阿非利卡城市资本家。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种族隔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日渐显露。阿非利卡 企业家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曾经确立起阿非利卡人经济优势的种族隔离制度,现已成 为南非经济继续发展的桎梏和障碍。进入70年代,阿非利卡企业家越来越不满于种族隔 离制度造成的沉重经济代价,公开怀疑黑人家园政策的可行性,意识到经济上统合黑人 已是不可避免和无法阻挡的趋势了。这时的阿非利卡企业家不仅日渐关注黑人的贫困和 不满,而且认识到黑人中产阶级的重要性,认为黑人中产阶级可以成为贫困的黑人和富 裕的白人之间的缓冲剂。阿非利卡企业家希望通过改革种族隔离制度,获取黑人中产阶 级的支持,以此来保持南非社会的稳定。70年代,随着阿非利卡企业家在南非私有经济 中地位的加强,他们越来越不满于政府大量干预经济的行为。企业家普遍认为无需政府 干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可以自行解决南非的经济困境。他们还认为国有公 司的过于膨胀,甚至影响到阿非利卡人私有资本的发展,譬如在衰退时期,国有企业在 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已经成为阿非利卡人私有经济的竞争对手。
    随着阿非利卡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转型,曾经顽固地支持推行种族隔离制度的 农场主和工人阶层出现分化,从中分离出了一股支持种族隔离制度改革的力量。
    20世纪50~60年代,南非农业缓慢走向现代化,部分阿非利卡人的农场开始从劳动密 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政府推行一整套资助农场主的保护性政策,鼓励和加速了资本 密集型农业资本家的成长,使劳动力开支在整个农业生产开支中的比例显著下降。1948 年农场中劳动力成本构成占总成本的68%,而到70年代初期,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已降 为29%。(注:John Shaun,South Africa:No Turning Back,Hampshire:Macmillan Pres s Ltd,1988,p.149.)需要说明的是,南非资本密集型农场在减少对非技术劳动力需求的 同时,农场机械化的发展使农场主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对农业劳动力的技 术需求越来越高,需要雇佣更多受过良好培训的稳定的技术劳动力。然而,几十年种族 隔离制度的教育政策造成黑人普遍缺乏教育,与其他行业一样,农业也出现了严重缺少 技术劳动力的问题。1971年杜普拉斯委员会的调查表明,18万个南非拖拉机手中只有1 万人接受过正式培训。(注:Merle Lipton,Capitalism and Apartheid,England:Wildw ood house ,1986,p.88.)种族隔离制度损害了这部分资本密集型农场主的经济利益,他 们开始接受种族隔离制度的改革。
    另外,南非政府推行倾斜性农业政策,重点扶持以生产出口粮食和畜牧产品为主的开 普和纳塔尔的大农场主,使农业成为仅次于矿产品的南非第二大出口部门,1992年出口 值近60亿兰特,进出口相抵净收入约35亿兰特,主要出口商品有羊毛、蔗糖、水果、蔬 菜以及罐头制品。(注:曾尊固:《南非资源特征及其政治经济效益》,载《西亚非洲 》1994年第3期,第16页。)国际市场特别是非洲市场对于南非农业尤为重要,仅1981年 南非出口到非洲的农产品价值就达10亿兰特。种族隔离制度引起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 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开普、纳塔尔和奥兰治南部 以生产出口农产品为主的农场主希望通过改革种族隔离制度,重返国际市场。这部分农 场主成为国民党改革种族隔离制度政策的有力支持者。
    与此同时,阿非利卡工人阶层中也出现了支持改革种族隔离制度的力量--白领工人 。20世纪20~30年代,阿非利卡蓝领工人在技能上基本与黑人处于同一水平,在劳动力 市场上共同竞争非技术和半技术的工种岗位,直到二次大战爆发,失业一直是阿非利卡 蓝领工人支持和捍卫工种保留制度的主要原因,而工种保留制度的实施从整体上改变了 阿非利卡工人的经济状况。进入60年代以后,阿非利卡人的高失业率现象基本消失,实 现了充分就业。到70年代,55%的阿非利卡人成为工人阶级,占整个南非白人工人人数 的75%,(注:Godfrey Hugh Lancelot,The Afrikaners,Oxford:Blackwell,1995,p.239 .)其中65%的阿非利卡人从事白领工种。(注:Duncan Innes(ed.),Power and Profit,O 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30.)
    随着南非产业结构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以后制造业跃居为首要的经济部门,对技术 劳动力的需求随之增加。到60年代中期,有限的白人技术工人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 求,原来由白人一手垄断的技术工种岗位出现了人员严重短缺的现象。此时让黑人进入 技术工种岗位,只是补充白人技术工人的不足,白领工人凭借其现有的受教育优势和技 术优势已经可以立足于社会,而无需人为的种族保护措施。与此同时,已毋须与黑人劳 工直接竞争就业岗位的白领工人,其经济优势地位的继续更依赖于南非经济的繁荣和发 展。但是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制造业的高成本结构、技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以及南非经 济的通货膨胀,对阿非利卡白领工人的富裕和安全所依赖的南非经济基础构成严重威胁 。这时工种保留制的瓦解可以缓解技术劳动力的缺乏,降低劳动力成本,给南非社会带 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到1972~1973年,58%的阿非利卡工人开始相信,允许黑人从事更 多的技术工作对南非经济发展具有良性作用。(注:Bernard Makhosezwe Magubane,ThePolitical Economy of Race and Class in South Africa,Monthly Review Press,19 79,p.134.)尽管阿非利卡人白领工人仍然带有种族歧视的观念,但当他们意识到改革种 族隔离制度将给自身带来长久而稳定的经济利益时,两相比较,他们准备接受这种改革 。
    另外,南非的公安和政府管理部门一直是阿非利卡人的重要就业渠道。那么警察和公 务员这两大群体对待种族隔离制度改革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1912年南非联邦通过《防务法》和《警察法》,建立了南非的军警力量。国民党上台 后,南非军队实行阿非利卡人化。到70年代初,阿非利卡人占到陆军的85%、空军的75% 和海军的50%。(注:转引自杨立华等著:《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4年版,第52页。)为镇压方兴未艾的反种族隔离制度的群众运动,南非政府重视 扶持和培植警察力量。到1985年,南非国防军中的现役军人已达16万,加上近5万现役 警察等力量,南非的常备武装力量达25万人,约占适龄白人男子的1/3。(注:转引自杨 立华等著:《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实际 上,1948年以后,南非警察主要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阿非利卡人充当,警察这一职业成 为部分下层阿非利卡人的一个就业出路。由于阿非利卡人中的军警人员从事其他职业的 技能有限,他们担心,如果种族隔离体制瓦解,实现黑人绝大多数的统治,这些政府部 门将会安置黑人就业,阿非利卡军警人员会首当其冲地与这一制度同归于尽。所以这部 分人一度成为右翼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极力反对改革种族隔离制度,且扬言如果南非 实行黑人大多数统治,他们可能会发动一场“游击战争”。
    同样,阿非利卡下层公务员也曾经是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改革的右翼势力的支持者。南 非政府部门的职位一直由白人把持,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下层阿非利卡人进入政府部 门,26%的白人(主要是阿非利卡人)受雇于政府部门。(注:Merle Lipton,op.cit.,p.2 12.)下层公务员认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计,因为新政府会让黑 人取代他们的职位,因而这些下层公务员对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持强烈抵制态度,进而成 为右翼势力的顽固支持者。
    然而,1993年12月22日南非议会正式通过了《南非共和国宪法法案》,这是一部黑白 人利益妥协以后达成的宪法,其中第224条规定,未来的南非军队将由原南非国防军、 南非警察部队、黑人家园的军队和警察以及其他政治组织的武装力量组成。于是,南非 的军队和警察得以稳定而有序地改组,排除了发生军事政变或兵变的危险,使右翼白人 武装分子受到制约。由此,这部分曾经狂热的右翼阿非利卡人的支持力量得以安抚。与 军警人员一样,根据南非新宪法,前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包括黑人家园政府的雇员),都 不能被解雇。(注:参见杨立华:《大选之年看南非经济》,载《西亚非洲》1999年第3 期,第20页。)这一妥协举措同样稳定了阿非利卡人公务员队伍,削弱了右翼力量,对 于南非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