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史前社会的结束约在距今4000年前,继之而起的是大禹所建立的夏王朝。先秦典籍中早已有关于夏代历史和夏王朝世系的记载,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终于使夏代的历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走了出来。1959年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分布的地域和存在的年代,与古文献记载的华夏族的活动范围和夏王朝存在的年代基本一致,因此考古学界一般将二里头文化视为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种类已相当复杂,计有戈、戚、钺、矛、镞、刀形端刃器等武器或仪仗用器;圭、璋、琮等礼器;柄形饰、方柱形饰、锥形饰、臂环等装饰品,以及用途和名称均不明的玉器。尤以圭、璋、戈、戚、钺、刀形端刃器和柄形饰为常见。其造型扁薄而硕长,器身两侧往往装饰有细密的扉牙,雕刻手法十分细腻。由品类和形制方面不难看出,二里头文化的玉器,不仅承袭了黄河中上游地区诸龙山文化的玉雕传统,同时也接受了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玉雕的影响。 继夏而兴起的是商。商人立国约五六百年之久,玉雕的工艺及风格亦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商王室的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的玉器为代表。该墓共出土玉器755件。这批玉器不仅为数众多,而且造型多样,品种齐全。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仪仗(武器)、礼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等类别。以戈、譬、环、璜、柄形饰和各种动物形饰的数量最多。其造型之优美,纹饰之繁缛,线条之流畅,无一不反映出当时治玉技艺的精湛水准。关于殷墟玉器的来源,除了继承了二里头文化的玉器传统之外,还较多地继承了良渚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品种和工艺作用。 除中原王朝的玉雕外,夏商时期周边地区和方国的玉也颇其特色。如,四川广汉三星堆的玉器、江西新干大洋洲的玉器、内蒙古赤峰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玉器,以及湖南、广东和香港等地的玉器,既有中原王朝玉雕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史载“夏有万邦”、“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这时的地域称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诗经·商颂》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的疆域主要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和江苏、浙江的一部分,以及江西、湖南与内蒙古的某些地方。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突出,其物质文化也因之丰富多彩。在当时各地区间的交往中,中原地区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枢纽作用或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以后发展中愈来愈强烈,从而奠定了日益壮大的华夏族的核心。 四 武王克商至幽王灭亡,西周历时近260年。西周的玉器,主要有仪仗用器(武器)、佩饰和葬玉(专门为下葬而制作的玉器)三大类。其中戈、戚、钺等仪仗用器呈现日趋减少的态势,而璜、玦和各种象生形佩饰则愈来愈流行。葬玉中多见仿面形及五官形状而作的玉瞑目。在西周的中、晚期,大型的多璜组佩饰应是贵族间区别贵贱、身份高低的标志。西周早期的玉器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商代晚期玉器的特点,而西周中期以后基本摆脱了图案化的传统,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崭新风格,使中国上古玉雕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周人的始祖发迹于邰(今陕西武功一带),最初的活动在泾渭流域。周人灭商后,实行同姓分封,给这些分封的诸侯国输入了大量的周文化,从而将周文化扩张到陕西以外的其他地区。北京、山东、山西、河南等地西局诸侯国墓葬出土的玉,其器类、形制、纹制与陕西周原的玉器基本相同。这些现象大致反映了历史事实。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到秦统一中国,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东周的玉器,无论在雕工还是在风格方面,都与西周玉器有所不同。东周玉器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礼器、仪仗用器、佩饰、生活用具和莽玉等。礼器中以玉璧为大宗,其上多有纹饰;佩饰中组玉饰非常盛行,且形式多样;葬玉中出现了以片块状玉兽及玉禽鸟组成的瞑目。东周玉器上常见龙纹、涡纹、穀纹、蒲纹等纹样,流行浅浮雕之作法,所以纹饰往往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兴起。政治上的长期对立,导致了文化艺术地域性差异的出现。这一状况在玉器风格上亦有所反映。据研究,东周的玉雕除了为中原式外,还可分秦式、楚式、吴越式和夷式、燕式等不同方国或地区的玉器。各方国或各地区的玉器于大同中具小异。所谓大同,指玉器的种类基本相同。所谓小异,指形制和纹饰不尽相同。如,吴越式玉器的璜两端分别雕成龙首形,与中原地区一端作成兽首而另一端作成兽尾的璜有明显区别;秦式玉器的纹饰皆为阴线细刻,不见或罕见浮雕,因而缺乏立体感。因此,荀子所讲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不是没有道理的。勿庸置疑的是,东周时期各地人口的流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业已突破了原来六大区系的分野,为秦的最终统一作好了准备。 秦始皇结束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从此一统的格局成为历史的主流。汉王朝境内,玉雕几乎清一色为汉式。 综上所述,由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来看,史前时期的玉器主要用作法器以沟通天地神灵;夏商时期的玉器主要用作仪仗(武器),象征权威神力;两周时期的玉器主要用作佩饰,以标识贵族高低贵贱的身份。中国古代玉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