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英国与两次地中海协定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赵军秀 参加讨论

1887年2-3月、12月,英国与奥匈、意大利两次签订的地中海协定,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以前英国与欧洲国家建立的最接近于同盟的一种合作关系。一贯奉行和平时期不结盟 的英国,为什么要与意奥签订这样的协定?从战略上看,它是英国与意奥合作、保持地 中海地区势力平衡、遏制俄国在近东扩张的迫切需要;从外交上看,又是1885年平狄危 机以后英国急于走出外交孤立阴影的重要举措。在地中海协定签订的过程中,英国首相 索尔兹伯里竭力与德国宰相俾斯麦周旋,试图使协定成为加强英国战略防御的工具,同 时又避免被德国所钳制和利用。地中海协定的签订,虽未能完全达到索尔兹伯里预想的 目标,但与1885年相比,近东形势已经大为改观,发生了有利于英国的变化。奥匈、意 大利与英国一起,共同承担维持东地中海现状以及保卫土耳其海峡的责任。
    一、英国是地中海协定的发起者
    摆脱外交孤立、遏制俄国在中近东的扩张,是英国发起地中海协定的动因。19世纪70 、80年代,俄国向中亚腹地的侵入,极大地威胁了英印帝国的防御,英俄两国矛盾加剧 。特别是1885年3月,俄国不顾英国政府的一再警告,占领了阿富汗东北角的平狄绿州 ,英俄濒临战争边缘。作为海上强国,英国不可能在阿富汗山地打击俄国,只有派战舰 穿越土耳其海峡,在黑海沿岸阻挡俄国向中亚的推进。然而,当英国要求土耳其允许其 战舰进入黑海时,欧洲列强在德国的鼓动下,毫无例外地站在俄国一边,警告和威胁土 耳其,阻止英国战舰通过海峡。甚至与俄国积怨甚深的奥匈也与德国一起,共同对俄国 履行1881年续签《三皇同盟》条款的义务,英国陷入外交孤立。此后,英国曾寻求德国 的支持与合作,共同遏制俄国;也曾抛出埃及问题,想借此缓和同土耳其及法国的矛盾 。但前者完全失败了,后者中途夭折。(注:1885年8月,英国政府派特使沃尔夫赴君士 坦丁堡,与土耳其商谈埃及问题,欧洲各国坚决反对英土单独解决埃及问题,对英土已 签订的协定进行阻挠和破坏,致使英土协定未能生效。)
    1885-87年发生的保加利亚危机,给英国提供了走出孤立、寻找盟友的新契机。1885 年9月,土耳其境内的东鲁米利亚省爆发起义并宣布该省合并于保加利亚,拥戴保加利 亚亚历山大大公为统一国家的君主。自1878年柏林会议,保加利亚处于俄国的保护之下 。然而,被俄国扶植起来的亚历山大大公执政以后,摆脱俄国控制的倾向日益明显。俄 国不能容忍一个不听命于己的大公操纵保加利亚的统一,1886年8月,利用保加利亚的 亲俄势力绑架了亚历山大大公,9月,逼迫其宣布退位。俄国的插手加剧了保加利亚危 机。奥匈为维护在巴尔干的传统利益,不能坐视俄国利用危机、主宰保加利亚并扩大其 在巴尔干半岛影响的局面出现。1886年8月以后,俄奥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英国政府意 识到近东新形势涉及到奥匈的切身利益,奥匈可能与英国接近,帮助英国摆脱孤立。18 86年秋季,英国政府开始与奥匈及意大利对话。英奥意之间一系列的外交函件及照会, 揭开了签订地中海协定的序幕。
    1886年10月,英国不失时机地向奥匈政府发出秘密照会,要奥相信,在某种形势下, 奥要依靠英国的支持。11月,英国通过备忘录再次向奥重申了联合行动的必要。对于英 国的合作热情,奥反映冷淡。在给英国政府的答复中,奥强调了君士坦丁堡、海峡与巴 尔干的区别,指明英国关心的是君士坦丁堡及海峡,奥在那里的利益可有可无,而对于 巴尔干,英奥两国的态度恰恰相反。奥以此暗示两国合作的困难,但奥并没有完全关闭 合作的大门,表示“一旦时机成熟,英奥两国在近东地区平行进展的两条线最终可能汇 合”。[1](P64-65)奥的暧昧态度既反映了英奥在近东利益侧重点不同的固有分歧,也 表明因奥此时没有得到其盟友德国的支持,不愿擅自与英国合作。英国的合作动议,虽 然没有立即被奥接受,但在日后的英奥合作乃至地中海协定中占有重要位置。
    1
    与意大利达成理解之后,英国再次与奥匈接触。此时形势出现了有利于英国的转机。 长久以来,俾斯麦一直在俄奥两个盟友中左右逢源,极力阻止奥匈参加对俄国怀有敌意 的阵线或联盟。但在1887年初,鉴于德法危机的发生,俾斯麦为了能顺利与奥意续订即 将期满的三国同盟条约,又不对奥意承诺更多的责任,感到有必要鼓动奥意与英国合作 。尽管俾斯麦的真正动机是:“在地中海以及近东地区调动和集结起能足以牵制法俄的 抗衡力量,而自己则不必在那里公开同他们冲撞”,[3](P78)但德国态度的转变对奥地 利进入地中海协定至关重要。英国驻德国大使马利特曾深刻指出:“德国对俄国友好的 目的仅在于阻止俄国成为它的敌人,但如果一定要他在俄奥两个盟友中选择,德国偏袒 哪一方是毋庸置疑的”。[1](P68)1887年2月19日,英国驻维也纳大使向奥匈外交大臣 转呈了英意的照会,并向后者表达索尔兹伯里的希望,即以英意照会--维持地中海现 状为基础,实现英奥的合作。3月3日,奥驻英大使向索尔兹伯里表示:奥永久的利益是 坚持和平,希望英国作出与奥共同对俄国采取行动的承诺。索尔兹伯里耐心解释道:“ 英国不可能对未来的行动做出确切的保证”,英国对意大利也“没有以任何方式许诺具 体的物质支持”。他还特别表白:“没有一个英国首相预先把自己束缚在未来的战争中 ”。[2](P446-447)奥急于在保加利亚问题上得到英国的支持,3月24日接受了英意照 会,地中海协定随之扩至奥匈。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实际是在英奥意一系列的外交函件和照会中形成的。主要内容为 英奥意共同维持地中海现状。从地中海协定的签订过程看,以下几点应该强调:
    其一,英国是地中海协定的发起者。俾斯麦的一系列鼓动固然推进了英奥对话的进程 ,对地中海协定的签订起了催生作用,但从时间上看,英国与奥意的接触在1886年秋冬 之际,俾斯麦的推波助澜在1887年初。因此,地中海协定的始作俑者是英国和索尔兹伯 里,而不是德国或俾斯麦。当然不能否认,1887年初,德国从自身利益考虑,怂恿三国 缔结地中海协定的愿望十分迫切,以至索尔兹伯里对此一直深表怀疑,他对英国驻君士 坦丁堡大使怀特说:“协定的合作程度是按德国建议的,在我看来,毫无疑问,对他们 很重要”。[1](P67-68)
    其二,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其针对性,但签约国对此却有各自的理解 。意大利视其主要针对法国,而英奥则认为主要针对俄国。从这个意义上,“第一次地 中海协定具有针对法国同时也针对俄国的遏制性质”。[3](P80)索尔兹伯里告诉马利特 ,法国对德国的自然恐惧,“恰恰是我们的安全”,[4](P11)弦外之音是若只同法国争 斗,英国没有必要与三国同盟合作。对英国来说,危险不在法国,甚至不在俄国,而在 三国同盟支持下的一国或两国。英国向意奥抛出橄榄枝,首先设想使意奥承担保卫君士 坦丁堡的责任,避免1885年英国孤立局面的再现。
    其三,在地中海协定签订过程中,英国采取了有限合作的政策。索尔兹伯里始终坚持 :“像英国这样一个议会制国家,不能陷入束缚自己的责任中”。[1](P68)在与意奥的 交涉中,索尔兹伯里明确反对作出具体的物质承诺,一再强调外交合作的价值在精神方 面,小心翼翼地回避具体的援助责任,他说:“函件的交换不是双方具体的物质援助” ,合作“是在精神上和外交上,是双方和谐的共事”。[5](P17-81)索尔兹伯里竭力要 使意奥接受和承认:“政治协定是值得做的,而军事协定根据形势进展而定”。[5](P1 7)甚至在签署的英意协定中,索尔兹伯里力图使之显得不庄重和非正式,并故意加上一 句含混不清的话一当形势发展需要时,合作的性质必须由他们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这 种有限合作的形式,归根结底在于英国试图游离于欧洲同盟体系之外,即便签订地中海 协定,也不违背英国在和平时期不结盟的传统外交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