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英国与两次地中海协定(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赵军秀 参加讨论

二、英国在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签订过程中的策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签订之后,索尔兹伯里准备利用有利形势,促成英国和土耳其关于 埃及问题的谈判,缓解与法国及土耳其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孤立俄国,实现英国在中近 东地区的双轨外交。然而,由于法俄的共同阻挠,也由于英国根本没有解决埃及问题的 诚意,导致英土就埃及问题达成的协定流产。(注:1887年1月,英国政府第二次派沃尔 夫赴君士坦丁堡与土耳其商谈埃及问题,5月,签订英土协定,法俄共同威胁土耳其, 使土耳其未敢批准协定,沃尔夫使命再次失败。)法国的埃及情结,使其反对任何没有 法国参与的解决埃及问题的商谈或协定;俄国的反对也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因为只有埃 及问题才能使英法保持距离,才能使自己不被孤立。
    与此同时,意奥出于自身考虑,希望地中海协定诸国能更加紧密合作。1887年7月,意 大利建议英奥意三国在君士坦丁堡的代表共同行动,促使土耳其抵制法俄的压力,并提 出三国应与土耳其建立地中海联盟,共同维持近东的现状。8月初,意大利甚至要求英 意在埃及和非洲进行军事合作。此后,意奥又共同催促英国签订更明确支持土耳其的新 地中海协定,并拟定了新地中海协定的八点建议草案。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坚持以现 存条约为基础,维持近东现状;(二)主张土耳其独立和地方自治,排除外国势力的影响 ;(三)土耳其不得将其对保加利亚的主权让与他国;(四)英意奥三国与土耳其联合,共 同捍卫这些原则。[3](P82)在意奥拟定草案的同时,德国也紧锣密鼓地活动。10月初, 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俾斯麦(任德国外交国务秘书)直接出面将意奥的建议草案转递给 英国驻德大使马利特,对英奥意的合作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并告诉马利特:“德国的当 务之急是帮助土耳其摆脱对俄国的屈从”。奥也通过在伦敦的代表向英国首相传递信息 :“奥意势力单薄,没有英国的支持,难以完成反俄任务”。[6](P66-67)
    索尔兹伯里同意英意奥就进一步合作问题进行非正式的讨论,但对建立地中海联盟的 倡议却没有立即响应。英国不愿与三国同盟联系太紧密,特别是对德国的热情充满了疑 虑和困惑,不想充当俾斯麦的外交工具,不打算采取更积极的政策。但经过近两个月的 考虑、商谈之后,英国最终接受了意奥的建议,于1887年12月12日,与奥意签订了第二 次地中海协定。在协定签订过程中,体现了英国外交的两个策略:
    第一,两害相权取其轻。索尔兹伯里一方面认定,德国力促地中海协定三国肩负反法 俄的重任,是想坐收渔人之利。他给女王的信指出,奥意的联盟建议是恰当合理的,但 “不能不注意到德国引诱三国承担责任、自己不费吹灰之力”的动机。[6](P69)索尔兹 伯里认为:“德国只是暗中支持和怂恿”地中海联盟,“公开却表现冷淡”,实质反映 德国不愿疏远与放弃俄国的计谋。[6](P69)另一方面索尔兹伯里对英国是否参加地中海 联盟的结论又十分明确,11月2日,他写信告诉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怀特:“尽管十 分遗憾,我们必须参加”,他甚至说:“我们只能给俾斯麦帮忙,为其火中取栗”。[6 ](P71)英国内阁就此事讨论后也持同样结论。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英国对1885年的外交 孤立心有余悸,英国需要合作伙伴与其共同在海峡地区遏制俄国。因而对英国来说,加 入这个联盟与放弃英奥意之间的理解相比,前者对英国中近东外交战略的负面作用更小 。索尔兹伯里说:“与奥地利和意大利完全的理解对我们如此重要,……冒险破坏它, 是不可想象的”。[1](P97)
    第二,变被动为主动。英国同意加入地中海联盟的同时提出了附加条件。索尔兹伯里 坚持,德国虽不是地中海联盟成员,但要明确表示支持并承担责任。因没有德国官方的 表态,英国“不能保障东方问题发生时,德国持反俄态度”。[6](P72)11月13日,俾斯 麦告诉马利特,德国同意英、奥、意以八点为基础达成的协定,同时向马利特展示了早 在1879年德奥秘密签订的《德奥条约》。索尔兹伯里知晓德奥的秘密条款后,担心和顾 虑有所缓和,他对女王评论到,根据德奥条约的责任,“俄奥之间若发生任何形式的战 争,德国都将站在奥一边。”[6](P72)此外,英国对八点草案提出重要的修改意见,将 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主权扩至小亚细亚和海峡,以此突出强调英国的利益区。英国还要 求对土耳其保守秘密,避免破坏本已十分脆弱的英土关系。[6](P99)
    得到德国明确支持一个月后,索尔兹伯里与意奥签订了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三、地中海协定的评价
    地中海协定是1885年平狄危机以后英国迈出的卓有成效的一步。这一步对英国中近东 战略至关重要,它基本上实现了英国摆脱孤立、在中近东地区实行有限合作的意图。第 一,在英、意、奥三国理解的基础上、得到德国支持的地中海协定,矛头指向俄法,对 英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反俄性质。对比两次地中海协定不难看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虽由英国发起,但它只是签约国含糊地维持地中海地区的现状,比起索尔兹伯里避免反 法,俾斯麦更成功地避免了承担反俄的责任。这是当时索尔兹伯里获得的阻止欧洲联合 反英最可能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德国把英国纳入自己的外交轨道;第二次地中 海协定恰恰相反,索尔兹伯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协定的反俄性质回敬了俾斯 麦。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事实上“是一个反俄的文件,它更多的在于抵消1887年德俄《再 保险条约》的意义”。[2](P454)在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签订中,意奥都力主更明确地支 持土耳其素丹、更直接地反俄。可以说,第二次地中海协定,英国使德国进入其设定的 外交轨道。泰勒评论道:“外交合作(不附带对继之而来的行动作任何保证)是英国政策 中一项巨大成就。……除法国外,‘克里米亚联合’已在君士坦丁堡重建。但这是不同 的‘克里米亚联合’。上一次是在战争爆发之后组成的;这一次是为了防止战争爆发而 组成的”。[7](P355)
    第二,地中海协定的签订与英土埃及问题谈判在时间上是交叉的,在内容上是互为补 充的。它既反映了索尔兹伯里中近东双轨外交的实质,又体现了索尔兹伯里与俾斯麦的 外交较量。索尔兹伯里设想:以地中海协定邀请奥意共同承担维持地中海现状和保卫海 峡的责任;通过英土埃及问题谈判改善与法国及土耳其的关系,最大限度孤立俄国的同 时,减少对德国的依靠。俾斯麦则策划:《地中海协定》与《再保险条约》互相依托, “以此造成英、奥、意和法俄在近东及地中海地区的相互牵制之势而又不使法俄结合, 保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3](P827)在索尔兹伯里和俾斯麦的外交较量中,两人 各有胜负。英国并没有能与法国和解,反而进一步促进了法俄的接近,客观上增加了英 国对以德国为轴心的三国同盟的依靠。俾斯麦的外交双重伎俩也未得逞,奥俄在保加利 亚问题上的敌意,使三皇同盟在1887年的再次续订成为泡影。虽然1887年6月德国与俄 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德国向俄国承诺,若俄国保卫本国利益、有必要承担黑海入口 的防御责任时,德国给予俄国“善意的中立”以及“精神和外交上的支持”,但地中海 协定的签订,使德俄再保险条约实际意义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明确判断索尔兹伯里与 俾斯麦的外交较量谁是最终赢家。值得注意的是,1885年英国寻求德国合作,被德国婉 言谢绝;而1887年,当德国试图说服英国可以任何形式加入其同盟体系时,遭到英国的 坚决拒绝。
    第三,地中海协定对英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只要把1885年和1887年英国的地位加以比 较,很容易评价及得出结论。1885年英国与俄国在中亚对峙后,英国面临完全的孤立, 而1887年底的欧洲同盟体系中,则展现另外一幅画面。德国此时仍躲闪反俄的责任,但 奥意已坚定地同英站在一起,共同保卫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怀特说,现在与1885 年春天的君士坦丁堡完全不同。[4](P119-120)虽然土耳其没有被告知协定的内容,但 欧洲阵线的变化在君士坦丁堡是明显的。大陆国家不再象平狄危机时联合反英。取而代 之的是地中海协定各国联合反对俄法。索尔兹伯里以他特有的外交技艺为英国重新赢得 了在君士坦丁堡的地位。最关键的是:“要求德国支持协定并对协定负有连带责任,这 意味着三皇同盟遭到致命的打击。地中海协定使意大利、奥匈、甚至德国与英国一起保 卫海峡”。[1](P100)
    第四,地中海协定是英意奥三国在维护地中海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非同盟性的联 合。由于仅仅是三国之间的协商,不对战争的发生承担义务,它不能算作同盟。尽管如 此,这是英国在结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索尔兹伯里告诉女王:“这是我们议会制度所 能允许的最紧接于同盟的一种关系”,它对于“避免危机是非常必要的”。[4](P11)泰 勒在《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一书中这样评论:这个协定“比英国在和平时期签订过的 任何协定、甚至比20年后同法国或俄国签订的协定都更接近于同盟”性质。[7](P363) 保罗·肯尼迪在《英德对抗的兴起》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议论。另外,英国在寻求与意奥 合作的同时,又不想使自己与三国同盟的联系太紧密,以免单纯成为俾斯麦反法政策的 工具。索尔兹伯里曾对法国驻英大使谈论:“欧洲的麻烦就在于太多的同盟……”。[8 ](P29-30)即便签订地中海协定,也没有改变索尔兹伯里这一想法。他接受第二次地中 海协定的外交函件时,在前言里特别提出以柏林条约作为基础,强调没有比现存的正式 条约保证更多的东西,这也反映和表达英国不愿“承担任何与现存条约相比新的责任” 的观点。[5](P23-24)
    总之,地中海协定的签订,使英国1885年以后一直追逐的外交目标,在1887年部分或 大部分得到了。但英国既想享受同盟的恩惠、又不愿承担同盟责任的外交策略,使地中 海协定从一开始就含有隐患,也是导致日后地中海协定终结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Colin L.Smith.The Embassy of Sir William White at Constantinople,1886-18 91[M].London,1957.
    [2]Harold Temperley and L.M.Penson.edFoundation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from Pitt to Salisbury(文件集)[Z].London,1966.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3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4]C.J.Lowe.The Reluctant Imperialists,British Foreign Policy,1878-1902(文 件集):Vol.2[Z].London,1967.
    [5]C.L.Lowe.Salisbury and the Mediterrancan,1886-1896[M].London,1965.
    [6]Lady Gwndolen Cecil.Life of Robert of Marquis of Saslisbury(索尔兹伯里书 信集):Vol.4[M].London,1921.
    [7]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David C.Weeks.The Egyptian Question in British Foreign Policy:with Speci al Reference to 1885-1887(博士论文)[M].195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