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史学的人文传统与当代史学的人文关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西社会科学》 邹兆辰 参加讨论

第三,传统史学非常重视历史的教化作用。这一点对于中国史学来说已经是个古老的话题,前人对此都有过许多论述,但我们讲到传统史学的人文精神时又不能不提到这一点。“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史学对人的教化作用非常明显,这是其人文传统的重要体现。
    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患,是中国历代文人学士的一个传统,也往往是史学家著书立说的思想动机。孔子作《春秋》,正是由于对社会“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形势感到忧虑,从而激发起写作的欲望。许多历史学家都具有范仲淹的胸怀,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具有这种情怀的历史学家写出的作品,必然也会深深感染读者。像宋代杨万里那样,读了《通鉴纪事本末》后感到“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书,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
    史学对人有劝善惩恶的作用早已得到普遍的认同。诚如刘知几所说:后之学者“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思齐”与“自省”,就意味着通过读史可以使人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增强人们的道德修养。
    读史可以给人增添智慧,也是教育家们常说的话题。无论是治国理政者,还是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在读史中,“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这样必然会提高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力,从而增长智慧、增长能力。由于史学具有这样的人文精神,对于人的教化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历代教育家都把读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三、史学人文传统的时代局限
    中国史学的这种人文传统是21世纪中国史学继续向前发展过程中必须继承的一种精神财富,同时,史学的人文精神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之成为每一个史学工作者自觉遵循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才可以形成人文关怀的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史学的人文传统受到时代的局限,它不能简单地被新时期的史学工作者所利用。
    传统史学的某些著作虽然宣传了一些“以民为本”的思想,但是它与我们今天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传统史学著作所讲的“民”虽然也是“人” ,有些地方两个词也是通用的,但其内涵是不同的。在传统史学著作中,“民”或“臣 民”,主要是相对于“君”或“君主”而存在的对立物。君主是统治者,臣民是被统治 者,这个地位是不能颠倒的。虽然古代杰出思想家也有“民为贵,君为轻”的主张,但 并不意味着真正揭示了“民”的价值,在很多情况下,有些比较明智的统治者也强调“ 以民(人)为本”,但这种对“民”的生存条件的重视,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君主政 权的稳定。《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唐太宗对于君与民的对立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认识到“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 道理,深刻感受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 不用,诚可畏也。”正是有了这种“可畏”的自我感觉,才使他自己“不敢纵逸”,而 必须“先存百姓”。他懂得“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对 “民”的力量这种“可畏”,也正是出于自身政权稳定的考虑。
    由此可见,古人所谓的“以民为本”,并不同于今天我们提出的“执政为民”,当然也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这里我们并不苛求古代的君主和思想家应该具有今天人文关怀的种种要求,他们的“以民(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是十分可贵的,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以做到的。今天,我们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人为本”的思想赋予新的涵义,提出新的要求,使各方面的工作都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在这方面,以记载人类的历史活动的过程、分析人类生存活动的条件、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趋势为主要目的史学工作者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四、史学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的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是,过去的史学工作,也包括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还是有不少缺陷的。
    第一,从史学工作者所关注的主要领域来看,史学工作者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关注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革命斗争史或者重大历史事变、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已经被更多的学者重视起来,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史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开始得到史学家的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的普通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也开始得到关注。但史学如何更全面地反映不同时期人的生活状况、人的命运的变迁、人为改变自身命运所进行的抗争等等,仍是史学家应该注意的课题。在很多史学论著中,人的作用比较模糊,有的只有史料的摘引,有的只有事情的过程,有的则只有数字的堆积。
    第二,史学家对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人们的外在行为上,而对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心理活动方面的揭示不够。仿佛历史中的人都是没有情感、没有意志、没有需求的人,这样的历史就不能真正使人理解,真正打动人。不能深入揭示人的心理世界,就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活动规律。
    第三,史学工作者对死的文献资料比较重视,而对于亲身经历过历史过程的那些历史活动参与者、目击者的活的口碑资料则重视不够。许多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往往被忽视,他们往往掌握着历史过程中最宝贵、最闪光的东西,但这些至多只能作为他们讲给后代的零碎故事,历史学家们不屑于知道这些,而他们自己也缺乏记载这些事物的能力。
    第四,史学工作者的工作基本上是在专业的范围内,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比较少,可以提供给广大群众阅读的史学成果也比较少。多数群众所了解的历史是从影视作品中得到的,这里有真正的历史,也有戏说的历史,但史学工作者却很难改变这种状况,史学工作不能满足群众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