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宋人朱熹编辑“四书”,他所提倡的大致也是这些道理。清代修《四库全书》,其经部总叙说:“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17](经部一)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隋书·经籍志》经部总序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即精神文化的一个总结;而《四库全书》经部总叙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又一个总结。其间,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岁月,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思想认同,进一步反映了所谓“道统”的传统。这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我要说明两点:第一,在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与各族历史文化认同趋势相悖的言论和思想,但历史已经证明,这些言论和思想不符合、不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二,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受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国人震惊,眼界和思想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国家观念、疆域观念、民族观念、文化观念等也都与以往有所不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的优良传统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李学勤,等。炎黄汇典(3)[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1.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6]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王世舜。尚书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11]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吴兢。贞观政要[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5]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1975. [16]杜佑。通典[M].咸丰九年(1859年)崇仁谢氏重刊本。 [17]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 许殿才 从对先秦到两汉时期历史文化认同意识的考察中可以看到,中华各民族对华夏礼乐文明的共同追求,以及同源共祖的天下一家的民族历史认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也正是中国历尽数千年沧桑而生机蓬勃,中华文明传承有绪、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 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观念 在先秦典籍中,中国、诸夏、蛮、夷、氐、羌、戎、狄、熏鬻、猃狁等是常见的词汇。从与之相关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先民有着明确的民族意识:他们知道不同民族群体有不同的生活习俗与个性差异,知道族群与地域的依存关系,也知道族群与国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华夏诸族居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先进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条件,所以,以他们为核心实现多民族的统一成为历史的选择。事实上,他们也具有以华夏文明统一天下的使命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