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 郑克晟 参加讨论

    苏松重赋也是朱棣继朱元璋之后打击江南地主的一项措施,(注:关于明代苏松等地区的重赋问题及其原因,详见拙作:《明代重赋出于政治原因说》。)造成这一带民人非死即亡。 所谓重赋是与元朝在江南地区的赋轻比较而言。明中叶时叶盛在其《水东日记》卷4曾引述 景泰时长洲民杨芳之说,其言曰:
        长洲民杨芳,景泰中尝以十事上巡抚邹都御史,其“均税额”以为:“……元耶律楚材定 天下田税,上田亩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二升,水田五升。我朝天下田租亩三升、五升、 三合、五合。苏、松后因籍没,依私租额起税,有四五斗、七八斗至一石者。苏(州)在元, 粮三十六万,张(士诚)氏百万,今二百七十余万矣。”
        据《明史·周忱传》载:“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子弟庄田入官,后恶富民豪并,坐 罪没入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 石 ,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8](卷153,P4212-4213)周忱于宣德时任 江南巡抚,他认为当时“惟独苏松之民尚有远年窜匿未尽复其原额,而田地至今尚有荒芜者 ”,为什么呢?“盖苏松之逃民,其始也皆因艰窘不得已而逋逃。及其后也,见流寓者之胜 于土著,故相煽成风,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22](卷27,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 书》)苏松逃民实际上还是因为受歧视迫害及重赋造成的,因此逃亡久而不归。
        此外,明政府还利用其它手法,打击江南地主,从永乐时直至宣德时期,一直持续不辍。 永乐九年,黄岩县民尚有诉“豪民持建文时士人包彝古所进楚王书稿与众聚观,书中有干犯 语,请赴法司治之”。宣德初年,南畿、浙江巡抚熊概、叶春等,打击苏、松、嘉、湖地主 不遗余力,“一时被(抄)没者凡数十家”,“一时豪民,翦除殆尽。”[17](卷119,P1509- 1510)[9](卷6,P410-411)[16](卷58,《徐南溪传》)海盐大地主平康,平日“暴横甚”, “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熊)概捕诛之。”[8](卷159,P4330)常熟 大地主有曹善诚、徐洪、虞宗蛮三家,是元末以来最负盛名的。其中虞家占地极广,“支塘 之 东南有地名贺舍、花桥、鹿皮弄者,皆虞氏故迹。”贺舍之名,是因为虞家有喜事,“特筑 舍以居贺者”,故名;花桥是虞家的花园;鹿皮弄是因“杀鹿以食,积皮于其地,弄以此得 名”。其弄旁还有勒血沟,因为“每日杀牲以充馔,血从沟出流,涓涓不止。其侈奢如此 ”。像虞家这样盛极一时的大地主,后来经过明初特别是熊概在吴时的多次打击,“一时富 家略尽,(虞)宗蛮盖其一也。”[23](卷3,P46-47)
        永乐时还有一种情况值得一提:当永乐即位后,吏部曾追论“靖难”起兵时,凡“南人官 北地不即归附(永乐)者,当编戍”。[8](卷147,P4124)
        此事虽因黄淮之谏而止,但仍表明朱棣政权对南北之地域观念是异常敏感的,南人、北人 的界限在明初仍然泾渭分明。(注:靖难后期,山东民人对朱棣也有过支持,故他的孙子明宣宗说过“山东之民,祖宗之民 也”的话。[21](卷16,P438)。)
        五、永乐扶植北方地主
        朱棣即位之后,不顾许多大臣的反对,于永乐十九年正月迁都北京。此后,朱棣政权逐步 培养北方地主,赐给一些皇室、功臣、勋贵、太监大量庄田,使北方地主集团日益壮大发展 。他的统治集团成员,大致可分为三股势力:
        一类是原燕王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跟随他多年的燕山卫的军官。在这部分武将中,又可 分为三类:一部分是原来元朝的将领,后来投降明朝,像他手下的大将张玉,即是其中的代 表。张玉之子张辅后封英国公,死于“土木之变”。他的子孙一直“尊宠为勋臣冠”。[8]( 卷145,P4082;卷154,P4224)另一部分是蒙古族的军官,如火真、吴成等人。火真初名火 里火真,洪武时归附,隶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时勇敢善战,屡立奇功。后又随朱棣出 兵塞外,战死。清平侯吴成,初名买驴,辽阳人。洪武二十一年“挈家归附”。初为永平旗 总旗,“靖难”时“率众内附”,屡立功。[24](卷107,P2394-2395)还有安顺侯薛贵,旧 名脱火赤,顺天昌平人,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脱欢之弟,“为人有胆气,太宗皇帝靖内难, 贵以舍人从征战有功,累升都指挥使”。[24](卷64,P1504)他们都应属这类人物代表。第 三部分即原来跟随朱元璋起义、后又随同他转战南北的武将。他们大多是安徽凤阳一带的人 ,如朱能(怀远人)、丘福(凤阳)、谭渊(清流)、陈亨(寿州)等。这些人在洪武时期已久居北 方 ,是燕山护卫的宿将,在“靖难”中又屡立奇功,是日后落籍北方之地主中的代表人物。其 中如襄阳伯李浚,安徽和州人,少即跟随朱棣,任职燕山左卫千户。“靖难”初期,李即“ 招募蓟州、永平勇壮数千人来附”,屡立大功。亦属此中人物。[17](卷48,P731)此外,就 是北方籍出身的原燕王府中的人物。由于参加“靖难”而发迹,属于北方“始终效顺”朱棣 的心腹,也是北方地主集团的一部分。不难看出,这几部分人都不会与江南地主有任何关系,他们是新兴的北方地主集团的骨干 。
        这里还可以当时参与消灭“建文朝忠臣数十族”,对江南地主大肆屠杀的锦衣卫都指挥佥 事纪纲为例。纪纲系山东临邑人。朱棣起兵“靖难”时,纪纲“叩马请自效”。建文失败后 ,他备受朱棣宠信,“亲之若肺腑。”[8](卷307,P7876)他不仅是镇压建文朝臣的刽子手 ,也是霸占民田、大肆扩充自己庄田的代表人物。据《罪惟录》传30载:纪纲得势后不久, 即“夺民人贵等第舍、庄田十七所”,实开北方显贵夺民人田地之先声。
        第二类是北方的勋贵。自永乐迁都后,不论是皇帝的后妃,或是新招的驸马,他们大都是 北方人,更多的是北直隶人。这些人获得勋位后,不论是向皇帝乞请,或是圣上的钦赐,大 多毫不例外地获得大量土地。然后再依其特权,兼并或靠别人投献,攫取更多的土地。这些 人 原来都出身贫贱,土地不多。但一旦成为显贵,搜括土地财物则不遗余力。像仁宗张皇后, 北直隶永城人,出身贫寒;万历慈圣太后之父武清侯李清,原来是泥瓦匠等。英宗时,太皇 太后张氏(即仁宗张皇后)在给他的长兄彭城伯张昶、三兄都督张升信中说得好:“吾起于寒 微,叨蒙国恩,荣及祖宗,显受褒宠。诸兄嗣膺重爵厚禄,合门贵富,与功臣等,此皆列圣 天地之赐也。”[25](卷15,P107)这是出身北方的勋贵,成为北方地主集团成员的很好说明 。出身寒微的北方人,一旦跻身皇室,就会“合门贵福,与功臣等”,当然也会得到“列圣 天地之赐”。
        第三类则是皇帝宠信的太监。自朱棣即位后,除第一代太监郑和、侯显等外,迁都北京后 的大太监,除刘瑾系陕西人外,大多是北直隶人。像王振、曹吉祥、张永、冯保、魏忠贤等 ,无一例外。他们或则利用皇庄的名义,霸占了北方大量土地;或是利用钦赐、乞请的办法 , 获得大量钦赐庄田。于是太监庄田也大量出现,使得北方地主集团的实力更加扩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