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想·历史(3)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历史真理标准中的作用,不管历史规律如何在另一社会形态再现,它都不能完全体现、代表原先的历史时代,尽管现实包含着历史,但它不是也不能替代逝去的历史。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仍然要依靠保留下来的史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实的分析来认识历史。对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求助于逻辑证明来进行检验。但运用逻辑证明,并不排斥和否定实践作为其检验标准。正确概念的确立,逻辑思维的能力都是实践的能动的产物,因此,逻辑证明归根结底也还是实践检验作用的集中表现。 在柯林伍德看来,检验历史真理的标准是“思想”,这实际上无异于用历史学家的主观意识去检验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主观认识。按照这种观点,每一个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都是在用自己的思想重演过去,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检验,而这种思想是史学家自己独有的、别人无法分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有多少史学家在思想,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历史。而这一史学家所解释的历史,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别人也无法加以检验。因此之故,客观的历史真理就不复存在,形成了各自不同、支离破碎的无数单个“真理”,这无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多元真理观的表现。同时,以思想检验思想,也就把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变成了主观性,把确定性变成了随意性。 总之,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我们毫不排斥历史学家本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绝不意味着否认历史客观性,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客观真理,它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历史真理也依然是如此。 正是在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当中,柯林伍德建立了自己崭新的史学体系。 从以上截然相反的对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史学固然有失片面,但柯林伍德在这种批判、修正的过程中,却走向了相反的一面,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从而把客观的历史变成了历史学家“思想”的产物。尽管如此,他的史学体系仍不乏真知灼见,对我们的史学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历史不在于对过去的原版恢复,而在于历史学家用自己的思想求得对它的合理解释。所以,柯林伍德十分强调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即“自律性”。史学家所写出的历史著作的质量高低,不是取决于他拥有的史料丰富与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史学家思想程度的高低。对比之下,我们的史学研究仍然处在传统史学束缚当中。我们的大部分史学工作者过份迷恋史料,整日在故纸堆中抄录,甚至把积年累月而发现搜寻到的一条新史料也当作是最大的发现。这样,史学家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耗尽在搜寻史料中,而很少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或者“思想”,其结果,写出的著作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思想”不深,只是对史料的拌三丝、“拼巧板”而已。 由于传统的历史学家过份迷恋史料,因此造成研究题材的狭窄,他们只注重政治史、军事史,“把历史等同于政治史,而忽视了艺术、宗教、科学等等的历史,因为这些都是它所无力处理的课题。”(18)这与我们的实际多么相象。我们的大部份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不愿思想,也不能思想,他们只满足于对史料的排列与肤浅的解释,因此,他们无力处理需要发挥史家思想的文化史、科技史等。结果,史学不是题材的“百花齐放”,而是政治史独占鳌头。这显然不利于推进历史科学的发展。可喜的是,这种状况在近年有了很大改变。 作为历史学家主动性而表现出的思想是异常活跃和奔放的,所以,充满着这种思想的历史著作自然也就不拘一格,活泼清新。而我们的历史研究则由于缺乏自己的思想,表现在文风上必然是呆板单调,枯燥无味,没有鲜明的个性,也无吸引力。所以,我们的历史著作除了专业工作者之外,就没有什么市场了。如果我们的历史学家都能象柯林伍德所说的那样,不只是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解释历史过程,而是深入认识贯穿于历史之中的思想,并发挥自己的思想,这样再现出来的历史,从内容上来说,一定是深刻的;从文风上看,一定会活泼而富于个性,同时也一定会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在传统史学出现弊端,面临困境之时,柯林伍德勇敢地对之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的确是伟大的,并具有其合理性。但毫无疑问,他的理论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成份。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立起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繁荣我们的史学研究。 注释: ①转引自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②见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页。 ③⑤⑥⑦⑩(15)(16)(17)(18)见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④见巴巴拉·W·塔奇曼《实践的历史》(Barbara W·Tuchman《practicing History》纽约1981年版第26页。 ⑧见威廉·德雷《历史的透视》(Willam Dray《Perspectives on History》伦敦1980年版第24页。 ⑨R.F. 阿特金森《历史的认识和解释》(R.F. Atkinson 《Knowledge and Explanation in His tory》伦敦1987年版第26页。 (11)(12)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页、第478页。 (13)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1页。 (14)见《列宁全集》第21卷第3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