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国际联盟问题研究的新进展(4)
四、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研究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比较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出现了如李铁城的《联 合国与国际联盟盟约的历史比较》、高华的《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杨泽伟的 《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意义》等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虽然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且多是以联合国为重心,但都研究了两者的承继和区别。这无疑扩大了国际联盟问题 的研究范围,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评价国联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地位。 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承继关系: 1.联合国宪章与国际联盟盟约有着密切渊源。李铁城认为,“联合国是集以往国际组 织一切进步和经验之大成,是国际组织发展的一个高峰。国联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国际 组织发展的成果;联合国又继承和发展了国联的成果。”如联合国宪章就继承了被威尔 逊总统称为国联盟约基石的集体安全构想,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比盟约可行和完善的维 持和平、制止侵略的集体安全机制[9]。 2.联合国组织机构的框架结构与国联是一脉相承的。联合国的大会、安理会和秘书处 与国联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在形式、职能、性质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如联合国 的托管理事会是从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和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它继 承了国联关于委任统治地的主要职能,原尚未独立的委任统治地都成了联合国的托管领 土[6]。 3.联合国所属专门机构中的某些机构也与国联密不可分。如国联卫生组织变成世界卫 生组织;国际航空委员会变成国际民航组织[10]。 联合国与国联的主要区别: 1.成立的背景不同。国联酝酿匆忙,起草仓促,盟约初稿仅用11天就突击完成,特别 是将盟约与战胜国处置战败国的媾和条约结合起来,这使国联从一起步就把它的政治理 想与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联为一体。因此国联很难成为它所标榜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 组织,只能沦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联合国则是战时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的烽火中 经过长期酝酿、磋商,最后在比较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9]。 2.参加国各异。国联虽然由最初的42个创始会员国发展到后来的63个,但实权被英法 操纵。二三十年代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加入,苏联虽在19 34年才加入国联,但在1939年即被开除。可见,国联缺乏一个世界范围的国际组织应具 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联合国成立之初即有51个创始会员国,遍布世界6个洲,代表着 世界80%以上的人口,到1995年已多达185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已近120个,占会员 国总数的2/3。这使得联合国成员在结构和力量对比上发生了巨大变化[10]。 3.运行机制不同。国联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国联大会和行政院权 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难于工作;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会员国普遍拥有否决 权,使国联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决议对会员国无约束力,而国联自身既无 权力,亦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等等。联合国则纠正和防止了国联运行中的上述弱点, 不仅规定了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原则,且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联合国拥有派 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力量的权力[9]。 4.对待战争的态度不同。国联盟约虽列有实现集体安全的多项条款,但并没有宣布战 争为非法,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不允许会员国进行战争。此外,盟约对侵略未下明确的定 义,没有禁止侵略国家加入国联的规定,也没有对侵略国家拟定实行强制制裁。这在客 观上给侵略者发动战争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联合国宪章不但废弃了战争的权利,而 且废弃了诉诸武力的权利[9]。 5.对经社问题与人权问题重视程度不一。国联不仅过问和平与安全问题,还兼顾经济 和社会问题,如人权问题,这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是一次创新。然而国联对经社问题规 定的范围窄,且仅限于管理和监督。后由于自身不稳定,许多努力往往有始无终。联合 国对经社问题和人权问题则给予了高度重视。宪章对经社问题从服务到福利一一做出原 则规定,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有效贯彻这些规定,宪章还精心设计了 以经社理事会为中心的190多个运行机构,有效分工,各司其职,取得了明显成效[10] 。 有的学者指出:虽然国联以失败而告终,但若没有国联的理论和实践,联合国这个崭 新的国际组织就难以顺利地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地肯定国联存在的历史意 义。它不仅有助于联合国避免重犯昔日国联的错误,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联合 国机制,从而在新的世界形势下更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吴小安。论国际联盟的诞生与威尔逊的失败[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2) .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之现代史编(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4]萨那,孙成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王春良,祝明。世界现代史(上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6]杨泽伟。国际联盟在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意义[J].学术界,1997,(2)。 [7]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8]陈旭东。对国际联盟的再认识[J].世界历史,1989,(2)。 [9]李铁城。联合国宪章与国联盟约的历史比较[J].世界历史,1992,(5)。 [10]高华。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5)。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