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汪精卫政治思想的演变及特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谢晓鹏 参加讨论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政策。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主要亲信,参与了此事。但改组之初,他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还不甚理解。他曾“非俄派之革命”,对孙中山“以俄为师”、联俄革命的政策,“不能降心相从”[7](P145)。他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也不满意,认为:“共产党如果羼入本党(国民党),本党的生命定要危险,譬如《西游记》上所说,孙行者跳入猪精的腹内打跟头、使金箍棒,猪精如何受得了?”[3](P50)当时,由于孙中山坚持联俄联共政策,汪精卫就亦步亦趋地接受了这一新政策,并且后来表现还比较积极。如国民党一大期间,针对广东代表方瑞麟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发言,汪精卫指出:过去吴稚晖、李石曾、张继等人都是无政府党人,“我们已承认他为国民党员。如何对于共产党员又不允许他,这是什么道理?”[8](P55)1924年12月,针对国内一些敌对势力诬蔑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为“赤化”和“过激”,汪精卫与孙科、邵元冲代表孙中山发表“负责之宣言”,一方面严厉批驳敌对势力的谬论,另一方面坚决捍卫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9]。
    此外,在国民党改组时期,汪精卫还阐述了如下一些思想:关于当时中国的“联省自治”思潮,他认为这只能使中央集权变为各省集权,结果仍旧是武力专横。他主张实行“各县自治”[10]。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他认为主义与问题都是政治的,两者不能脱离其密切关系,要拿主义来研究各项问题,尤必先研究主义[11]。关于“好人政府”论,他指出,所谓“好人政府”,“不是以人民为基础的,却是以一种特殊势力为靠山的”。这样的“政府屈服于军阀之下,军阀屈服于国际帝国主义之下,在这屈服复屈服的状况中,要想发生好政治出来,比缘木求鱼,岂不更难十倍。所以好人政府,终于是坏人政府或是无用人政府的命运了”。他强调:“我们欲得到好政治,至少要经过两番工作,一是打破军阀的工作,一是打破国际帝国主义的工作。这两种工作,便是革命。在革命未成功以前好政治是不会实现的。”他认为,要取得革命成功,“革命党惟有一面自己努力于革命,一面努力于求群众的了解,革命运动不必待群众了解而后开始,却不能不待群众了解而后成功”[5](P75-84)。他进而主张革命党应与群众密切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训练革命党自己,第二要向群众宣传”[12](P9)。关于实行民生主义的方法和步骤,他认为:“第一步是联合全民实行政治革命,以打破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第二步是联合全民镇压反革命者以实现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政府;第三步是以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政府为根据以实行民生主义。”[12](P46)他还赞同关于召集国民会议的主张,认为:“国民会议之目的,简单明了,便是将中华民国的主权,从帝国主义者和军阀手里,夺回过来还之人民。所以要开国民会议的缘故,是如此,国民会议所以为解决时局之惟一方法,也是如此。”[12](P48)以上国民党改组时期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尽管显得有些零碎和不系统,然而正是这些带有过渡时期性质的思想,后来经过他的进一步加工改造,逐渐成为他自己政治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至1938年年底《艳电》发表,这一时期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复杂而多变。简而言之,孙中山逝世后至“三二○事件”前,汪精卫根据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解,结合国民革命的新情况,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主张由国民党领导、打倒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以实现三民主义,他还坚持联合苏俄、容纳中共以共同革命。1927年,随着北伐的顺利进行、工农运动的日益高涨和中共力量的迅速发展,汪精卫的政治思想发生重大变化,逐渐由坚持联俄联共发展到主张分共“清党”,由坚持汉宁对立发展到赞同汉宁合流,后又为反对“特委会”而操纵粤宁对抗。1928-1931年是汪、蒋对立时期,这一时期,汪精卫主张维护党义、严肃党纪以“保持十三年改组精神”[13](P719),强调维护党统、厉行党治的重要性,宣扬树立民主势力、养成廉洁政府以实现民主政治。此外,自“扩大会议”至“非常会议”期间,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反蒋主张。1932年1月,日本挑起“一·二八事变”和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的政治思想开始转向对日、对共、对地方实力派的“战与和”这一主题。具体来说,1932-1935年的汪蒋合作时期,汪对日主张“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对共产党主张“治标莫急于清除共匪”[14](P81);对国民党内部纠纷和地方实力派,主张实行“和平统一”和“均权制度”。西安事变前后,中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抗日救亡的浪潮日益高涨;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先后爆发了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在日本加快侵华步伐的背景下正在酝酿合作抗日。面对这一系列政治变局,汪精卫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两广事变先持中立态度,后持反对态度;对西安事变始终持反对态度;对中共继续坚持顽固的反共立场,更不赞同国共合作;而对日本则主张应有和战两手准备。自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38年年底的抗战初期,在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下,汪精卫提出了悲观的抗日论、隐秘的反共论和积极的“和平”论。其中他的悲观的抗日论所引发的民族失败主义,成为他后来叛国投日的思想根源;而他的隐秘的反共论和积极的“和平”论,则发展了他过去所坚持的反共亲日思想,并构成了他后来所鼓吹的“和平反共建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1938年年底《艳电》的发表,成为汪精卫叛国投日的重要标志。此后,他在日本的支持下成立了傀儡政府——南京伪国民政府,并与日本签订了多个卖国条约,还配合日本的“大东亚战争”,开展所谓“新国民运动”、“清乡运动”和“东亚联盟运动”等,直至1944年11月客死日本。汪精卫叛国投日后的这些倒行逆施,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主要包括:“和平反共建国”思想、汪记“三民主义”和“东亚联盟”主张。
    关于“和平反共建国”思想,汪精卫亲自起草的伪国民党“六大”宣言指出:“自今以后,当易抗战建国之口号为和平建国,且鉴于共匪之死灰复燃,为祸未已,特再郑重宣布,以反共为和平建国之必要工作。盖和平所以顺利建国之进行,反共则所以扫除建国之障碍。”故而,他强调“非和平不能建国,非反共不能和平”[15](P328-331)。
    汪记“三民主义”是汪投日后根据日本人的要求,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的重新解释。他认为,“要打破百年来欧美殖民主义的压迫,这就是民族主义”;“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机构来改造政治成为一个现代的国家,这就是民权主义”;“要有健全的经济制度来发达民力,充实国力,以抵抗欧美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这就是民生主义”。在这里,他对三民主义的“解释”虽然冠冕堂皇,但实际上是服务于日本的侵华目的。他甚至认为“近卫声明”中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个原则,“也就是三民主义的根本精神”[16](P320-322)。
    “东亚联盟”理论最初是由“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和伪满洲国的炮制者石原莞尔提出的,它是为日本统治东亚、称霸世界服务的一种侵略理论。汪精卫叛国投日后,将该理论作为其附日卖国的理论依据,加以大肆宣扬,并积极开展所谓的“东亚联盟运动”。汪精卫声称“东亚联盟运动,标举政治独立,经济合作,军事同盟,文化沟通四大纲领”[16](P345)。这里,他所谓的“经济合作”、“军事同盟”、“文化沟通”三个纲领已是赤裸裸地要与日本侵略者融为一体“共存共荣”;而“政治独立”并不妨碍日本对“东亚联盟”的指导。
    总之,汪精卫的“和平反共建国”思想、汪记“三民主义”和“东亚联盟”主张,共同构成了他晚年的附日卖国理论体系,并成为其本人及汪伪政权一切活动的指导思想。随着汪精卫客死日本和汪伪政权的垮台,这一理论体系最终也烟消云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