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建国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崔志海 参加讨论

在清末财政改革方面,国内学者着重对清末中央和省级财政机构改革、中央对外省的财政清查、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近代西方财政预算制度的引入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陈诗启的《论清末税务处的设立和海关隶属关系的改变》(《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邓绍辉的《光宣之际清政府试办全国财政预决算》(《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张神根的《清末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划分评析》(《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张九洲的《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陈锋的《晚清财政预算的酝酿与实施》(《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和刘增合的《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西方预算制度与清季财政改制》(《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和《清季中央对外省的财政清查》(《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等系列专题论文。此外,刘增合还发表专著和系列论文,对清末引进印花税、改办统捐、划分国税与地方税制的活动及其影响、禁烟运动与清末财政和新政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既探讨了清末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在移植西方税制过程中传统旧制对新税制的制约。⑥周志初的《晚清财政经济研究》则从长时段对晚清财政规模和收支结构的变动做了考察,指出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中,田赋虽仍居首位,但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海关税和厘金等新税在财政收入结构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盐税虽属传统税收,但由于盐厘的开征等因素,仍保持了相当的规模。在财政支出方面,不仅支出规模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军费支出仍居首位外,赔款外债、财政经济管理、近代实业、交通教育等新增项目的经费占了相当比重,反映了清末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⑦
    在金融货币改革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清末银价的涨落和影响、银元制度的进步作用和缺点、货币本位问题、铜元制度、制钱制度的终结,以及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近代银行的设立等,做了较多论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具体可参见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群联出版社在清末经济改革史研究领域,国内学界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还有深化和改进之处。例如既往研究同样存在就经济论经济的倾向,忽视经济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彼此制约和影响,没有将清末经济改革放在新政改革史的整体过程中加以考察和论述。再者,对清末各项具体经济政策的探讨也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忽视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未能从清末经济改革的整个大局和是否适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角度加以把握。此外,清末经济改革的动力既来自国内发展的需要,也是受当时经济国际化的驱动,来自于外部列强的要求和压力,外部因素在许多方面影响了清末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既往的研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前者的因素,而对后者的研究则显薄弱。最后,对于清末经济改革,我们固然要探讨其具体内容和出台过程,同时更要进一步考察其落实情况和效果,并从一个长时段加以把握,注意其历史连续性,从而更好地认识清末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其在中国经济近代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崔志海《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芮坤改《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马陵合《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等文。①马敏:《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步幅——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述评》,《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魏爱文:《清末商品赛会述评》,《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3期
    ②乔兆红:《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6期。
    ③朱英:《清末武汉劝业奖进会述略》,《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④马敏:《清末第一次南洋劝业会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4期;朱英:《端方与南洋劝业会》,《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王翔:《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1910年南洋劝业会述论》,《江海学刊》1989年第3期。另,有关国内清末博览会研究的学术状况,可参见谢辉《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
    ⑤详见刘增合的专著《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三联书店,2005年)及论文《清末印花税的筹议与实施》(《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八省土膏统捐与清末财政集权》(《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清末禁烟时期的印花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制度嫁接:西式税制与清季国地两税划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⑥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第139—223页。
    ⑦1955年版)、杨端六《清代金融货币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版)、王宏斌《晚清货币比价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及张振锟《晚清十年间的币制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等论著。另,台湾学者卓遵宏的《中国近代币制改革史(1887—1937)》(台北,国史馆1986年版)和李宇平的《近代中国的货币改革思潮(1902—1914)》(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7年版),也对清末币制改革多有论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