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理职能的演变(3)
熙宁以后东南与西北各路坑冶铸钱的管理机构趋于一致,铸钱原料供应方式也基本相同。“旧坑冶隶转运司,熙宁已前系转运司置场榷买,其本钱系转运司应副。……新坑冶系崇宁二年三月以后兴发者,隶提举常平司,置场官监处冶户无力兴工,许借常平司钱,俟中卖,于全价内克留二分填纳;不堪置场召人承买处,中卖入官,价钱以常平司钱,限当日支还。”[5](职官43之143-l44)也就是说,崇宁二年(1103)三月以前的坑冶为旧坑冶,隶转运司,由其应付本钱收买矿产品;崇宁二年三月以后兴发者为新坑冶,隶提举常平司,由其应付本钱收买矿产品。这样,钱监的铸钱原料除来自提举坑冶铸钱司管理的铜坑外,在崇宁二年三月以前还来自转运司,在崇宁二年三月以后则由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提供。 南宋铸钱原料的供应机构比较单一,在提点坑冶铸钱司存在期间,由其专门负责有关铸钱原料的坑冶,其他机构不再参与。乾道三年(1167)正月十二日,司农寺丞兼权提点坑冶铸钱公事晁公愚奏:“自来铜铅锡铁隶提点司,金银坑冶隶转运司”,但因五金杂出,“事不归一,事难两尽”,所以把金银坑冶也并归提点司管理。[5](职官43之159)在废罢提点坑冶铸钱司期间,坑冶铸钱事曾先后由转运司和发运司管理,铸钱原料的供应自然也分别由它们负责。 铸钱原料的供应无论由哪个机构负责,最后都离不开州县官员的协助。为保证铸钱的顺利进行,朝廷制定了种种措施约束和鼓励州县官员。坑冶所在州县的通判、令丞丞衔内“带行主管铜银铅坑冶职事”[5](职官43之171),“趁办铜铅,增亏均受赏罚”。[5](职官43之175)乾道六年(1170)十二月曾规定:“今后兴发或停闭坑冶若令丞措置招坑户一年内趁发过铜一万斤、铅三万斤、锡五万斤、铁十万斤,各减一年磨勘,更增及五分,减一年半磨勘,增及一倍以上,减二年磨勘。”[5](职官43之162)“如州县事干坑冶鼓铸,若有违戾,许按劾闻奏”[5](职官43之167),如果州县官员“内有不可倚仗及弛慢之人”,许有关监司劾奏,“差官对移”。[5](职官43之164) (三)监官的选任与管理 唐前期钱监监官见于记载者,均由州县官员兼任。唐后期出现了以钱监监官作为官名的情况:“武宗废浮屠法,水平监官李郁彦请以铜像、钟、磬、炉、铎皆归巡院,州县铜益多矣。”[2](卷54,食货志四)不过,唐代是否设置过专职铸钱监官,仅靠此一例尚难断定。 宋代铸钱监监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一般而言,专职监官由吏部选任,兼职监官由钱监所在州的知州或通判充任,但地方机构对监官的选任具有辟差权。元丰三年(1080)十二月,夔州路转运司以南平军只有通判一员,无职官,而又事务繁多,请“依嘉州例置职官一员,兼监铸钱监”。[7](卷310)绍熙二年(1191)七月二十八日提点江淮湖北铁冶铸钱刘炜言:“照应见今舒州同安监蕲州蕲春监监官,元系本州辟差,今乞止许本司差辟。”[5](职官43之177)从以上可以看到,转运司、铸钱司、钱监所在州都曾有差辟钱监官员的职能。 钱监每年的铸钱量有定额,钱的形制有“省样”,钱的用料有“料例”,钱监监官必须按照各项规定,监督工匠进行生产,而有关地方机构对各监官有监督管理的职能。其具体情况,唐代不得而知,而宋代则略有记载。根据庆元年间《诸州铸钱监申铸钱物料账》,钱监每年必须把年定额、年生产量、料例、物料、各项支出和剩余等情况,申报转运司,再由转运司上报。[6](卷32,鼓铸)同时各地方机构对钱监的铸钱数量和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诸转运司奉行铸钱职事(谓旧铸钱司并入者),比元额鼓铸增亏分数,岁终委提点刑狱司(分两路者每岁互轮)取索具职姓名,限次年三月终保明申尚书工部”;“诸铸钱监所铸钱,每贯熟重四斤五两,转运提点铸钱司巡历所至,依样校验”;“诸钱监铸上供钱,并依原样,州差官看拣讫,方得起发”。[6](卷32,鼓铸) 从以上可以看到,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点铸钱司、各州都曾有对钱监生产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能。对钱监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也就是对监官的监督管理,钱监的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监官的奖惩。《庆元条法事类》载有赏式和赏格,赏式即是《保明铸钱监官酬赏状》,要求注明钱监年额、监官任期和实铸钱数、有无拣退粗弱及少欠官物、有无监淘野料铸钱及犯罪等情况。而赏格则是根据监官任期内铸钱数量、质量及定额情况,分别给予监官升名次、免试、减磨勘等酬赏。[6](卷32,鼓铸)当然,铸钱数量和质量达不到要求,监官也会受到惩罚。 三、地方政府铸钱管理职能演变的原因 唐宋地方政府铸钱管理职能的演变,实际上是铸钱管理体制变迁的反映,其变化原因总的来说有如下两方面。 (一)宋代钱监生产规模扩大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远超过唐代,货币需求量大,同时铜、铅、锡、铁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导致宋代钱监的生产规模远超过唐代。天宝年间是唐代铸钱最盛的时期,全国每年铸钱量只有32.7万贯[14](卷9),远不及宋代一个大钱监一年的产量。如元丰年间,永平监61.5万贯,阜民监70万贯,永通监80万贯。[15](卷9,钱币二) 铸钱生产规模大小是设置专职或兼职监官的决定因素。唐代钱监生产规模小,事务简省,州县官完全有能力兼管,如果设置专职监官,还需要另外增加费用。唐代铸钱虽不以赢利为唯二目的,但因铸钱成本过高而废罢钱监的情况,屡有记载。所以唐代基本上没有专职铸钱监官。宋代钱监生产规模大,事务繁多,远非州县所能兼管。元祐三年(1088)六月丁亥,“工部言:‘嘉州丰远监岁铸钱八万有奇,止以职官兼领,请依旧置监官一员,于本路选举,具姓名申吏部。’从之。”[7](卷412)乾道九年(1173),令蕲州分担舒州同安监岁铸钱十万贯,原指挥差蕲春知县兼管,但由于钱监设在蕲口镇,“自州城往来即须三日,蕲春知县难以兼监”,并且“催督人匠、工程,收支铁炭万计浩瀚”,只能差专职监官。[5](职官43之173)有些大钱监的专职监官甚至多至二员或三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