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 谢贵安 参加讨论

无论是司马迁时代基于五行学说上的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还是郑樵时代的理学思想,都属唯心主义体系,作为统治思想,它们都分别要对二人的史学发生影响。二人对各自时代的统治思想态度是不一样的。司马迁对无为而治思想和儒家思想采取的是赞美和顺从的态度。对黄老思想尤为如此,并以此为准则评判汉武帝穷尽民力、好大喜功的举动。对后来独尊的儒家思想也不太反感,还把孔子列入世家。但司马迁又不完全忠于儒家学说,他对陈胜和项羽的歌颂,对武帝的揭露都不符合“君君臣臣”思想。司马迁基本上是儒道兼用,这种思想就成为《史记》的思想基础。郑樵对宋代理学的态度与司马迁对待统治思想的态度截然不同,他斥责义理之学“操穷理尽性之学,以虚无为宗”,⑧“以空言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⑨。并且在会同史料时“惟虚言之书,不在所用”⑩。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分别对汉初的恢复和大一统的形成起了作用,而宋代理学却与当时破碎的国家需要强大、务实不合拍,所以司马迁对儒道的吸收和郑樵对理学的抛弃都表明他们有见识。比较起来,郑樵在理论上对唯心主义统治哲学的批判要比司马迁强烈。但另一方面,司马迁虽尊儒尽忠却敢于直书实录,揭露武帝;郑樵虽倡求实去虚却不敢直书当代,甚至近代,原因是“《唐书》、《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不敢议,故纪传迄隋。”(11)他缺乏司马迁的胆量,深怕触犯本朝忌讳,直到宋高宗正式下诏许可,他才敢动手修《通志》。可见他对唯心主义理学的背叛也是有限度的。
    在是否用辩证法观点看待历史上面,司马迁提出写历史要“通古今之变”,表明他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认为历史是在不断变化的。司马迁还说过:“物盛而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12)这里讲的“变”是指社会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终始”指的是因果关系,“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就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13),探寻社会治乱兴衰的规律。从“变”的观点出发,司马迁在写作上采取了详今略古的方法。其指导思想是“法后王”;“战国之权变亦有颇可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变异,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14)“法后王”肯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一代胜过一代。为了更好的“通古今之变”,司马迁选择了通史的形式来记载历史。与此相应,郑樵也提出了“极古今之变”的会通理论:“贯二帝三王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之变。”(15)“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16)郑樵的“极古今之变”也是为了探寻治乱兴衰,把二帝三王之类事迹连贯起来看兴废,为现实政治作鉴戒。出于这个目的,他竭力主张修通史,而对班固创断代史大加抨击:“由其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17)郑樵也承认历史的发展趋向,认为“中古之前一代质于一代,中古之后一代文于一代。”(18)在主张“通古今之变”上,二人如出一辙,可见郑樵对司马迁的继承关系。不同的是,司马迁在实际编纂中详今略古,以行动实践其变通古今的理想;而郑樵却略今详古,对当代史不敢著一言,因此其《通志》在“极古今之变”的实践上大大逊色于《史记》。
    三、司马迁与郑樵历史研究方法的比较
    在“通古今之变”的辩证的进步史观指导下,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采取了两个基本方法:第一是“原察始终,见盛观衰”,即用追原其始,察究其终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把握历史演变的连续的整体过程。在作贯通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划分段落来详察。《史记》五体基本内容是按时间顺序叙说的,这清楚表明了司马迁贯通的历史观点,同时他还注重贯通中的阶段性,这以十表为代表,《三代世表》和《十二诸侯年表》是古代史表;《六国年表》和《秦楚之际月表》是近代史表;《汉兴以来诸侯年表》是现代史的专题年表。这三大段历史的详略层次是极为分明的。司马迁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创造类传、合传,作古今纵横的对比。《史记》七十列传是按以类相从的原则编纂的,这其中包含有司马迁横向研究历史的方法。例如《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儒林列传》等等一系列的合传、类传,把古今学术的变化发展作了条理性的论述,分合源流,线索分明。这是司马迁发明的历史类比研究的方法。千年之后的郑樵,其“会通”方法正承袭了司马迁的方法。“通”包括纵通和横通:“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19)“以其至要者条而为纲,以其滋漫者釐而为目。”(20)“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21)“上稽三皇五帝之形势,远探四夷八荒之巢穴。”(22)“班固不通旁行邪上。”(23)“仲尼会其书而为一,举而推之,上通于尧舜,旁通于秦鲁,使命天下无逸书,世代无绝绪。”(24)上述的“纲”、“经”、“纵”、“上稽”、“邪上”、“上通”显然是指纵通,“目”、“纬”、“远探”、“旁行”、“旁通”则显然是指横通。纵通就是把史料按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以便“极古今之变”,弄清历史的发展始终。他在年谱中把吕后、武则天的统治增入表中,使历史前后相贯。和《史记》一样,《通志》也注意到在通贯古今的同时划分阶段:“古代帝王犹以名行,……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中古之前一代质于一代,中古之后一代文于一代。”(25)这样就把历史分成了三个阶段:上古(三代之前)、中古(三代之后至近古)、近古(中古之后),把纵向研究深化了一步。横通,是指扩充历史资料的推衍,如《通志》纪传部分为春秋时期补立了130多人的传,使人们对春秋时期有了更广泛的了解。这两种考察历史的方法,司马迁和郑樵是相同的,不过在横通方面郑樵比司马迁阐述得明确一些,而《史记》则是以其类传、合传的实践表明这点的。
    四、司马迁和郑樵写史动机的比较
    司马迁写《史记》目的在于反映当时的大一统盛世,并完成其父司马谈的遗愿。此外,他的另一个动机就是要与汉武帝论是非。他被汉武帝施以宫刑之后赌气地说道:“要死之日,然后是非乃定。”(26)因此在《史记》中他暴露了汉武帝的许多荒淫行径。而郑樵对于当时政治并无反感和不满,他的激奋之情和发奋之因完全是基于学术方面,他对于千年以来史学界断代为史极为不满,认为断代为史割裂了历史发展线索,且容易出现欺天之学、欺人之学。司马迁写《史记》并不急于发表,而是要“藏之名山”(27),传之后世,因此他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而郑樵则不然,他“独切切于仕进”(28),急于把著作献给皇帝以便获得个一官半职,因此他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把《通志》赶纂了出来,因此其纪传部分难以保质。由于写史之初就有献给皇帝的愿望,因此他没敢写到当代,甚至近代,这使《通志》的“通”大大打了折扣。司马迁虽然官为太史令、中书令,但并不贪官,这与郑樵急功近利的思想大不相同,二人史著有高下之分,这也算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