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金代翰林与政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文物》 杨果 参加讨论

出使属于临时差遣,其性质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代表朝廷,出使外邦;一类是代表君主,派往地方。前者如翟永固、移剌熙载、赵可、安延珍等奉使南宋、西夏、高丽、蒙古等国(45),其间或有特殊使命。如海陵遣翟永固等赴南宋报谕登位,“且令永固伺察宋人动静”(46),但基本上只是例行公事,作用不大。代表君主出使地方,政治上的影响则比较重要,它既反映出君主对翰林的信任程度,又为翰林直接处理军政事务提供了用武之地。
    世宗为推行女真封建化,于大定九年遣修撰蒲察兀虎等“分诣河北西路、大名、河南、山东等路劝猛安谋克农”(47)。在平定移剌窝斡之乱后,将“窝斡余党散居诸猛安谋克中”,为安定人心,“诏(待制移剌)子敬往抚之,仍宣谕猛安谋克及州县汉人,无以前时用兵相杀伤,挟怨辄害契丹人”(48);又遣应奉文字讹里也“招降叛奚”;派修撰阿不罕讹里也等“往德州鞫问”宗室胡剌谋反的案件(49);差待制刘仲诲“廉问(秋猎)所过州县”(50)。再如章宗,诏应奉文字纳兰胡鲁剌括牛于临潢、上京等路(51),宣宗以应奉文字完颜素兰赴中都议军事(52)……所涉皆是当时军政要务。
    哀宗末年走归德,奉命“如邓州招武仙入援”的,是翰林修撰魏璠;哀宗再从归德逃往蔡地,事先派去蔡地“告蔡人以临幸以意”的,也是翰林院官直学士乌古论蒲鲜(53)。其他象以翰林权参知政事、行三司事、兼台谏官、知审官院等等(54),都使以有机会施展政治才能。
    
    如上所述,金代翰林通过起草诏敕、谋议顾问和奉命出使三条途径参与当代政治,发挥了一定的政治作用。但是,与前代相比,金代翰林在政治上的作用始终是比较有限的。
    翰林学士院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自产生之日起,学士院官就兼有文学侍从与策士谋臣的双重身份,即具有文学与政治的双重功能。这双重功能孰大孰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如果说在唐代是以政治功能为主,宋时是二者并重的话(55),那么金代则是文学功能超过了政治功能。
    金人对于翰林学士院更多地是强调它的“清要”一面。世宗在谈到翰林直学士移剌道时就明确说过:“道清廉有干局,翰林文雅之职,不足以尽其才。”(56)宣宗时重用近侍,擢拔胥吏,“抑士大夫之气不得伸”(57),学士院被称为“冷局”,入院被视作“投闲置散”(58)。李献能号称“天生今世翰苑材”,其特点不过是:第一,“善谈论”;第二,“作诗有志于风雅,又刻意于乐章”(59)。在政治上,女真君主主要是利用翰林,而非倚靠。这一点,从翰林的出路来看,就足以证明。据笔者初步统计,金代任翰林学士院官的共约170多人,其中升至宰执的仅仅16人,不到总数的1/10,而且,这16人中的多数还是女真族的宗室、贵族(60)。许多翰林在院长达数十年,直至老死也未被大用。上文提到的四朝翰林张行简、赵秉文和杨云翼,没有一人做到宰辅,最高官不过是六部尚书。尽管他们都是“金士巨擘,其文墨议论以及政事皆有足传”(61)。再如党怀英,大定十九年任应奉翰林文字,历经待制、修撰、直学士、学士等职,承安二年(1197年)出知兖州,三年再次入院,后以学士承旨致仕(62)。党怀英在院20多年,年逾花甲,仍然是一介翰林。这种状况与唐宋时翰林学士“非徒翰墨之选,乃是将相之地”相比(63),差距甚远。
    唐宋翰林学士院号称“储才之地”,金朝君主也用它来安置各族知识分子,但止储于院中,并不重用。
    金代翰林的主要用途,更多地转向文字撰述方面。除了各类诏诰文书外,翰林是修史的主要承担者。金制,多以翰林兼修国史或同修国史,或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撰修国史的实际工作。如世宗时翰林张景仁、高霖、移剌履、徒单子温、移剌熙载等等分别兼修史、同修或编修官,其中张景仁先以翰林学士兼同修,迁为承旨后,仍兼修史。再如张行简、杨云翼、赵秉文、蒲察思忠等,都先后在章宗、宣宗朝以翰林兼修史或同修史(64)。国史以外的其他史书,也常以翰林著述,如郑子聃为直学士,海陵“以史事专责之”(65);章宗时直学士陈大任“妨本职专修《辽史》”(66)。
    此外,职在“掌校勘在监之籍”的秘书监校书郎,常以翰林兼任,“掌修日历”的著作局著作郎、佐郎,也“以学士院兼领之”(67)。
    元、明、清三代,学士院与翰林院、国史院机构合一,翰林的用途重文词,远政治,这种格局的奠定,正是金代。在翰林学士院制度发展史上,金朝是重要的转折时期。
    注释:
    ①⑨洪皓:《松漠纪闻》卷下。
    ②参见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9。据《金史》卷125《韩昉传》,昉在天会十二年前已官翰林待制。大约金之翰林官职因袭辽旧,早于机构的正式设置。
    ③《大金国志》卷17、卷24有权直学士院和直院,《金史》无,当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