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中美日“蜜月”初探(3)
大规模的经援有力的促进了美日与东亚贸易的发展,以致两国对市场和原料的占有率大幅 度提高。到60年代上半期,在东南亚和香港,除了英法分别为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的第一贸易 伙伴外,在其余国家和地区,英法荷的贸易主宰地位几乎全为美日所取代。即使在马来西亚 和柬埔寨的外贸中,美日也紧逼英法之后。在东北亚,台湾和韩国外贸的主宰战前是日本, 战后两地为美的势力范围。可是,美不但未独霸其外贸,反而极力促成日台、日韩贸易协定 的签订,让日分享两地市场。东南亚的菲律宾情况类似。菲外贸的主宰战前战后都是美,美 也帮助日菲签订贸易协定。日在菲不断挤占美的市场份额,美也毫不在乎。这些就是美日合 谋共享东亚市场的突出表现。由于外贸被美日合伙主宰,东亚国家和地区成了美过剩农产品 、制造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和战略物资、工业原料的来源地,成了日工业品的主要输出市场和 粮食、工业原料的主要供应地。 战前东南亚除菲律宾外,其余国家的外来投资分别由英荷法主宰。战后美日大大地改变了 这种局面。在印尼,美资从50年代末开始在外资中占首位直至1963年其企业被印尼国有化。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英资仍居首位,但美资、日资紧追其后,在马来西亚分居第二、三位 ,在新加坡分居第三、四位。唯独在菲律宾,情况与战前无大变化,美资几乎垄断了其投资 市场。在南越因人民的反美斗争使美投资者信心不足才让法资仍居首位。东北亚,在香港, 论公司数量,美国居首,将英国排斥到第二位,日本则居第三。在台湾和韩国,美资均占统 治地位。日资在台湾省增速很快。总之,整个东亚除了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越英法资本 居第一外,在其余国家和地区均是美日资本居第一、二位。 “蜜月”表现之四是双边关系上的互利互让。 (一)美日互为商品市场 被占领期间,日就是美商品的重要市场。上文提到的美建立的几种周转基金主要是为日进 口美国货服务的。其中,自然纤维周转基金则是专为资助进口美国棉花而设立的。这项基金 “帮助南方参议员减少了市场上的棉花过剩和为美国棉花在日本建立了永久性的市场。…… 对于农业生产商、农业部和许多国会议员来说,它是一项关键的政策”[3](P.75)。占领结 束后,日仍为美的重要市场。日安定本部1951年2月发布的第一个日美经济合作计划将原打 算实现食物自给的目标改为依靠美农产品进口来保证食物的消费[3](P.162)。加之日政府忠 实执行对华禁运政策,美就成了日食物和原料的重要供应地。如日从美进口的铁矿石、煤和 大豆三种最需要的产品占日进口同类货总额的比重,1951年分别为33.6%、70.9%和97.3%,1 956年为12.1%、80.1%和74.7%[6](P.29)。日于1954年和1956年与美签订过剩农产品购入协 定,共接受1.66亿美元的农产品[3](P.184-185)。1957年尽管澳大利亚粮价比美的低,但在 美种种信贷的吸引下,日仍购美而不买澳的粮食[3](P.185)。这样,日就成了美在东亚的最 大市场。美对日出口值从1951年的6.95亿美元增至1960年的15.54亿美元,继增到1965年的2 3.66亿美元,分别占日进口的33.9%、34.6%和29%[9](P.136)。另一方面,美也是日产品的 主要市场。随着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入50年代后日对美出口增长甚快,输出值从1951年 的1.85亿美元增至1960年的11.02亿美元,再增至1965年的24.79亿美元,分别占日输出的13 .6%、27.2%和29.3%[9](P.136)。50年代,日向美输出产品主要为生丝、丝织品和棉织品。 进入60年代后,向美输出钢铁产品、收音机等电器产品渐渐增多。整个50、60年代,美都是 日最大的棉织品市场。 (二)美成为日资本和技术的主要来源国 占领期间,美向日提供经援共21.28亿美元[10](第264页)。1950-1968年,日接受外国贷 款共47.752亿美元,其中直接来自美的为24.898亿美元,占52.14%,若加上美控制的世界银 行的贷款8.69亿美元,则占70%。1949-1965年美对日直接投资共为6.75亿美元。战后初期 ,日的科技水平比美落后20-30年,故日大量引进美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1950-1964年 日与外国签订的技术专利权使用协定共3200项,其中A类协定占2/3以上,余者为B类。与美 签订的A类协定占A类总数的60%,与之签订的B类的相应比重为53%[11](P.203、204、246)。 同期日科技进口总花费8.686亿美元。若按签订的专利使用协定占协定总数的比重推算,那 么上述金额中近60%是付给美的。日因引入美科技而得到实惠。到60年代初,日与美科技水 平的差距已缩短为10-15年[12](第130页)。日大规模输入美的资本和科技,一方面使自己 成为美的资本和技术市场,美大赚其钱。另一方面,促进了日经济的迅速发展。美日双边关 系也有不谐之处。棉织品贸易摩擦开始于1955年。同年,日在美倾销女罩衫4800多万件,占 领了美该市场的1/4[13](P.109)。对日的倾销,美在适度容忍的同时要求日实行“自动限制 ”。1955年12月日同意美的要求,对向美输出棉织品实行临时限制,1957年又实行为期5年 的“自动限制”。“自动限制”在1962年、1963年和1965年不断实施[13](P.110)。同时, 美嫌日市场开放不够,以各种手段对之施压,迫其实行贸易和汇兑自由化。日虽心怀抵触, 但仍作了让步,从1960年6月起实行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到1964年4月已有93%的进口商品 实现自由化[14](第61页)。由于摩擦只表现在局部问题上,且未达到激烈的程度,加之双方 互相让步,故直到1965年美日“蜜月”仍得以维持。 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于1965-1966年始挑战美在东亚经济中的主宰地位;196 5年美在越战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以武力扩大在东亚势力范围和市场的行径变本加利 ,日对此不予配合,只埋头发战争之财;同时,美日双边贸易摩擦在广度和深度上逐渐加剧 。因此,60年中期以后美日“蜜月”寿终正寝。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