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亚太经济中美日“蜜月”初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张德明 参加讨论

二、“蜜月”的原因
    (一)城下之盟的结果
    美日同盟是在日被美占领的特殊情况下,战胜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的产物,并非 在平等条件下相互自愿的选择。然而,尽管日是身不由己被迫接受这种同盟,但美这种单方 面的意愿给因战争而山河破碎的日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日也乐意接受。在被占领最初两年 中,日处于受冷落、唾弃和经济惩罚的境地。冷战降临后,美转而扶植它,作为自己在东亚 与苏联和社会主义抗争的桥头堡。这使日摆脱了山穷水尽的恐惧,找到了柳暗花明的感觉。 日统治阶级和垄断集团无不为美亚太战略的重大变化而受宠若惊和欢欣鼓舞。更重要的是, 在长达6年的占领期间,美培植了以吉田茂为代表的亲美保守势力,使日确立了完全依赖美 复兴经济的“一边倒”政策,而且这一政策为吉田茂之后的历届政府所继承。
    (二)两国战略上的相互需要
    战前美与日争夺东亚市场,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战后美将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视为自己主宰亚太经济的最大威胁。为了确保它在东亚的经济利益,它首先要阻止社会 主义在该地区的扩展,然后还要巩固东亚的资本主义市场。为达到这些目的,美在隔洋的东 亚非有一个忠实得力的同盟者不可。冷战爆发后,已屈服于自己的日本首当其选。这样做, 一则在与苏争夺东亚势力范围和市场的斗争中美在东亚有一个前沿阵地和强有力的帮手;二 则可以保有日本这个东亚最重要的市场;三则还能够通过恢复日本昔日“亚洲工场”的地位 和美日东亚经济相结合等方式带动东亚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决威胁美经济发展的 严重的世界性美元短缺问题,以及排斥对东亚经济有重要影响的英荷法。因此,美的亚太经 济战略是通过与日组成“太平洋同盟”而主宰亚太经济[3](P.10-11)。由此可见,日是美亚 太经济战略中的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美要保住它在东亚的既得利益一刻也离不开日本。战 后日被剥夺了拥有武装的权利,它要重新崛起为世界强国只有走和平发展经济之路。日战略 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保守的政治家吉田茂认为只有依赖美才能复兴经济,这包括借助美的 核保护伞以节省军事开支用于经济建设,利用美的资金、技术、原料和市场来发展出口贸易 和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同时,日要发展对外贸易,东亚则是其最基本的原料产地和最重 要的市场。因为美的原料价格昂贵、运途遥远,在美欧市场上日本商品的竞争力差。但要重 进东亚经济,无论是东南亚还是东北亚经济,都必须得到美的同意且需要美的斡旋。因此, 日的亚太经济战略集中到一点就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美来复兴经济。正如日本学者永野信利所 指出的:“对于接受旧金山体制的日本来说,美国是无可非议的绝对权威,如果军事上不纳 入日美安全体制,在经济上不依赖对美贸易,那么日本的独立是不可能的。吉田虽遭到国内 一部分人的指责,说他‘追随美国’,但吉田还是认为只有‘追随美国’才是复兴之路。这 从他的著书中可以窥见得出。”[15](第181-182页)。可见两国经济战略上的相互迫切需要 使其结成了鱼与水的亲密关系。
    (三)两国经济强烈的互补性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因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两国就存在着经济上的互补性。由 于太平洋战争的作用,战后两国经济水平差距更大,因而互补性更强。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急需美资本和技术;战后急剧膨胀的美垄断资本及其掌握的高新科技早已看中了日本的工业 基础和投资环境。美资,如前所述,以经援和投资的形式浩浩荡荡地进入并占领日资本市场 。“神武景气”时期(1955-1957年)日大规模引进美欧先进技术。美一些经过“三番二次” 用过的已变成“旧技术”的技术也成为日求之不得的“新技术”[4](第5页)。贸易方面,日 是个缺食物和原料的大户,美则是有大量过剩农产品和原料的卖主。50年代下半期,日消费 的一半以上必须仰赖输入的粮食和原料达12种。其中对美依赖程度,大麦为40.3%、小麦45. 9%、大豆71%、棉花70%、磷矿石70%、焦煤88.8%、废铁70.1%,实际这7种商品几乎绝对 依赖美国[10](第259页)。从美方面讲,日成为美这7种商品的最重要市场。美在日输入总额 中所占比重从二战前的24.7%升至50年代的30%[10](第259页)。另一方面,日商品也需要美 市场。在13种主要出口产品中(1956年占出口总额的75%)有5种对美市场依赖程度最高。它们 是:鱼类罐头为38.2%、缝纫机33.7%、陶瓷器49.7%、玩具61.8%、胶合板83%。另有电机、 纤维品和钢铁对美市场依赖程度分别为24.8%、21.1%和17.7%[10](第260-261页)。从美角 度来说,它需要这些廉价日本商品。1956年美在日输出总额中占21.7%[10](第258页)。产品 结构方面,日在“岩户景气”时期(1958-1961年)才开始发展电视、收音机等家电产品和重 化工产品如汽车等。这些产品虽已大量出口,但在1965年以前还未形成对美同类产品的威胁 性竞争,且新型家电产品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更需要美的技术和原料以及生产资料性产品如机 器等。两国都从贸易中得到了好处,日得到了所需粮食、原料和技术,美则享受巨大贸易顺 差:1955-1965年日对美逆差18463亿日元。合谋东亚市场使日获得对东南亚的顺差(同期)1 3939亿日元,日本以此弥补其对美逆差的75.5%。总之,经济的强烈互补性是美日“蜜月” 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