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亚太经济中美日“蜜月”初探(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 张德明 参加讨论

三、“蜜月”的特点
    一是强烈的政治和军事色彩。美日“蜜月”本是冷战的产物。为了对付中苏同盟,美日组 成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三位一体的同盟,美日“蜜月”(1947-1965年则是经济同盟(1947 -1971年)的黄金时期。因此,“蜜月”打上了鲜明的冷战政治烙印。“蜜月”的形成与阻 止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扩展密切相关。二战结束后,尤其从1947年始,美予日以大量的物资和 资金援助,帮助日恢复和发展经济之目的就是为了使日避免因物资匮乏和经济崩溃而发生共 产主义革命或者被迫倒向苏联。美帮日恢复昔日“亚洲工场”的地位,一是为了使日富强到 足以充任美在东亚反共堡垒的角色,二是为了以日为龙头带动亚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 ,改善该地区民众恶劣的生活状况从而消除“滋生共产主义的土壤”、防止“多米诺”现象 的 发生,确保诸亲美政权的稳定。“蜜月”形成与遏止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美呵护 日经济的前提条件是日不承认新中国,不与大陆建立官方贸易关系。因此,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日合伙对华推行严厉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政策。战争结束后,日对华封锁禁运有一定程 度的松动,但在关键性战略物资方面,一直坚持到70年代初。美的态度更为顽固,从禁运开 始到中美和解,两国间完全没有经贸关系。“蜜月”的军事彩色也十分浓厚。“蜜月”的一 贴重要的粘合剂是美为日提供核保护伞,使日能将本应花在国防上的大量军费开支用于发展 经济(注:日本军费开支(按1964年的市价),1937年为13860亿日元,占国家预算的69.8%,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14.1%,而1955年这三个数据依次变成1349亿日元,13.3%,1.54%,1965年依次 为3 054亿日元,8.1%,0.97%。转引自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84页,资料来源:日本资料。)。“蜜月”的另一粘合剂是美以军事订货的方式为日提供变相经援。这一方式以冷战 为口实绕过美国会对对日经援的钳制,通过军需购买使日获得巨额美元。同时,由于日军需 品的价格低廉,故可大大降低美军事冒险的开支。日则通过出售军需品启动闲置的军事工业 而赚取大量外汇、克服严重的美元短缺困难,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美除因朝鲜 战争在日花费近30亿美元外,到60年代中期由于越南战争又使日赚取近10亿美元[16](P.98) 。同时,美还将对东南亚的军事援助与购买日产品挂钩等等。
    “蜜月”的另一特点是不平等性,即“恋人”所处的地位不平等。这表现在几方面:(一) 美是战胜国和占领者,日是战败国和被占领者,日加入地区和国际经济组织都须得到美的点 头和支持才行。(二)美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则是资金短缺、技术 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在资金、技术、原料、市场等方面主要依赖于前者,在双边贸 易中年年赤字。(三)在东亚经济中的经援、投资和贸易上,美均占绝对优势,日只占很小的 份额,且日对东亚的经济扩张也属于美亚太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在亚太 扩张的补充。因此,在亚太经济中,美是主宰,日只不过是美的配角。这些表现决定了“蜜 月”中美的主导和日的从属地位,日的利益必须服从美的利益。在论及50年代不平等的美日 经济关系时,永野信利指出:“当时的日美关系,打个比方来说,好像贫苦人家的高材生到 有钱人家做女婿,是从生活到大学的费用均受到照顾的那样一种关系。虽然,内心即使对养 父养母那种强加于人的态度不满(例如:在强行要求对台湾问题的选择上),都不能提出异议 。”[15](第182页)“吉田书简”是永野信利之言的最好注脚。1951年10月,首相吉田茂在 国会的答辩中表达了不想完全按美的旨意行事的想法和有可能与新中国建交的愿望。吉田之 言传到美,国务院立即对日政府施压,吉田被迫发表“吉田书简”,承诺按美的意志行事: 在对华关系上,只与台湾当局建交。日被迫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民族利益,追随美的对华 政策达20余年之久,拒绝与新中国建立官方政治和经济关系,宁愿购买比中国原料昂贵得多 的美原料。直到70年代初美国政府背着日与中国进行邦交正常化的努力时,日才发现上了美 的当。不过,随着日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美实力的削弱(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种地位 不平等的程度渐渐地发生着有利于日的变化。约从60年代中期开始,亚太经济中的美日关系 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和特点:激烈竞争。
    【参考文献】
    [1][英]阿姆斯特朗等。战后资本主义繁荣的形成和破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1.
    [2]冯昭奎等。战后日本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BORDEN William S.The Pacific Alliance[M].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 i n Press,1984.
    [4]日本政治经济研究所。在日本的外国资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5]NESTER William R.Power across the Pacific[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 ess,1996.
    [6]JAIN R K.China and Japan 1949-1976[M].London:Martin Robertson &Co Ltd.,1977 .
    [7][美]鲁塞尔·法菲尔德。美国政策中的东南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8][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1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
    [9]CHAY John.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M].Col orado:Westview Press,1977.
    [10][日]垄断资本研究会。现代日本垄断资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
    [11]TSURUMI Yoshihiro.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oreign Trade[M].New York:Arno Pr ess,1980.
    [12]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13]WORONOFF Jon.World Trade War[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4.
    [14]朱立南。战后日本的对外开放[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5]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M].上海译丛出版社,1979.
    [16]IRIYE AKira and COHEN Warren I.The United States & Japan in the Postwar Wor ld[M].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