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2)
1939年5月23日德国决定伺机进攻波兰,因此必须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7月22日,苏联宣布苏德贸易谈判在柏林恢复。8月15日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按照外长里宾特洛甫的指令拜会莫洛托夫,陈述了德国对苏联的友好意图和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并转告他,里宾特洛甫希望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阐明希特勒的观点。莫洛托夫听后表示很感兴趣,他问道,德国对于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持何态度?在会谈中是否要谈到波罗的海诸国的问题?舒伦堡立即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莫洛托夫对里宾特洛甫将来访表示满意,并建议双方各自起草条约的文本。8月19日签订苏德贸易协定,同一天,莫洛托夫通知德国大使,里宾特洛甫可在8月26日或27日来莫斯科,并向舒伦堡提交了苏方的条约草案。希特勒因为已决定于9月1日进攻波兰,必须在此之前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是希特勒于8月20日直接打电报给斯大林,要求斯大林于8月22日最迟在23日接见里宾特洛甫,以便拟定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并表示他接受莫洛托夫交来的苏方条约草案。8月21日斯大林回电,同意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8月23日抵达莫斯科。 接到斯大林的回电,当天晚上11时,德国电台突然中断音乐节目广播说:“德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已经协议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外交部长将于8月23日星期三到莫斯科完成此项谈判。”(注:威廉·夏伊勒著、李耐西等译:《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734页。) 与此同时,1939年4月开始的英法为了制止德国侵略而开展的同苏联的政治谈判,进展缓慢,8月份三国代表又进行了军事谈判,但由于对“间接侵略”的定义争论不休,波兰与罗马尼亚政府又拒绝苏军穿越本国领土,会谈未取得任何成果。 1939年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到达莫斯科,当晚即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该约第二条规定:“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第四条规定:“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注: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226-228页。)这就是苏联承诺,在即将来临的德波战争中,苏联不会给波兰“任何支持”,也不会与英法结盟。这样希特勒德国在发动对波战争时,就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这是德国外交的胜利。同时,苏联似乎也能捞到好处,这就是《秘密议定书》的有关规定:1.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同时成为德国和苏联利益范围的边界。2.一旦在波兰国家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一线为界(注: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39页。)。8月19日莫洛托夫向德方提交的条约草案上已注明:《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只有在同时签订一项‘特别议定书’,并且以之为该条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况下方属有效。这就是说,苏联要在德国的侵略中得到好处,即使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的东部成为苏联的利益范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里宾特洛甫于次日返回柏林,受到希特勒等人的欢迎和祝贺。伏罗希洛夫则于8月25日下午向三国会谈的英、法代表宣布:鉴于政治形势业已改变,继续谈判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苏法英三国会谈所以拖这么久,看来斯大林的用意是对德国打英、法牌,促使德国同意苏联的签约条件,并不是真想与英、法继续谈判下去。斯大林认为,1939年夏天“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远远超过苏德之间的矛盾。所以苏联的任务是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以保障苏联的安全与利益,因此认为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正确的。 于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仅仅8天,德波战争便爆发了,欧战即开始,而德国在侵略扩张过程中遵守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德秘密议定书》,实际上苏联也乘机扩张了自己的领土与势力范围。 由于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首先违反了1936年的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秘密补充协定。苏联驻日临时代办8月24日致电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说:“苏联与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在此间产生了令人十分震惊的印象,尤其使军人集团和法西斯营垒陷入了明显的张皇失措之中。”(注:《苏联为和平而斗争》(СССР в Борьбе за Mup),莫斯科1971年版,第637页。)在对苏问题上,日苏经过局部军事较量之后,日本放弃了北侵计划,准备南侵,但为了北部的安全,这次日本不得不采取主动,向苏联提出了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或互不侵犯条约问题。在此之前,1939年8月27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对来访的立法院院长孙科说,苏联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从为中国的独立而斗争的观点来看“是不可容许的”(注:С。Л。齐赫文斯基主编:《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件资料集》(С。Д。Тихвинский,Русско-кumaǔскuеоmношенuявххвеке)第4卷第1册,第491页。)。但1939年9月满蒙边界协定签订后,日方认为,“这个协定使日本在中国可以放手地活动,使它能够加倍努力来达到在中国的既定目的。”(注:С。Л。齐赫文斯基主编:《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件资料集》第4卷第1册,第513-514页。) 欧战爆发以后,苏联一直处于战争之外。德意日的侵略战争,推动了三国的军事合作。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志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缔约国之一方如遭受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之一国攻击时,三国保证以政治、经济和军事之一切手段互相支援。但条约规定不影响各缔约国对苏联的政治立场。三国军事同盟显然是主要针对美国与英国的,为避免两线作战,有意拉拢苏联。于是有1940年11月的苏德柏林会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10月13日致函斯大林邀请莫洛托夫访问柏林,10月22日苏联政府表示接受邀请。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