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4)
第一条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订的三国同盟中,德意日三国曾经商定,为使大战不致变成世界性的纠纷,愿以一切手段防止战争扩大,并为尽早恢复世界和平而努力。同时表明,愿意进一步扩大同世界各地抱有同一目的,并准备为此而努力的其他各国相互合作。 苏联现在宣布:苏联赞成三国同盟的目的,决心在政治上同三国合作,并为达到此目的而努力。 第二条德、意、日、苏相约,互相尊重各自的自然势力范围。只要这些势力范围之间产生了必须交涉的问题,四国就召开会议,对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友好的会谈。 德、意、日宣布,承认并尊重属于苏联现在所有的领土范围。 第三条德、意、日、苏相约,不参加并不支持同以上四国中任何一国相敌对而结成的其他国家间的联合协定。四国就一切经济问题互相支援,补充和扩大四国间现存的协定。 第四条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10年。 四国政府应在协定期满前,寻找适当时机,就延长协定期限问题相互会谈。 对于上述协定,苏联政府在莫洛托夫回国后,于11月16日作出答复,同意德国政府的提案,但附加以下几条: 1.德国军队立即从苏联的势力范围芬兰撤走。 2.苏联同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通过长期租借,在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范围内设置陆海军基地。 3.确认从巴统及巴库以南至波斯湾地区为苏联在领土上所希望的中心。 4.日本放弃在库页岛北部采煤和开采石油的权利。 这就暴露出苏德之间在巴尔干和近东方面根本的利益冲突,因此,德国对苏联的条件始终没有表态。事实上,当年12月18日希特勒便签署了第21号指令,即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这是绝对保密的,包括对日本与意大利(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日本原书房1982年版,第31-32页。)。本来“关于日本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德意志国将尽量为增进两国的友好谅解而努力,并将随时为达到这一目的进行斡旋”。现在德国自然不可能为日苏关系的改善而进行斡旋了。但日本为了自身的利益,要继续改善日苏关系,并继续沿着苏德11月会谈的路子走。即希望苏联在德意日三国同英美的争夺中同德意日合作,这是符合日本的战略需要的。苏联也希望日本促成苏联同德意日的合作,同意苏联提出的条件。日本在以后与苏联的双边谈判中实际上满足了苏联提出的四个条件中的一个条件,即日本放弃在库页岛北部采煤和开采石油的权利。而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实际上驱使日本南下对付英美。所以斯大林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是第一步,进一步是三国同盟与苏联合作。苏联同德国的矛盾虽然很深,但斯大林仍然希望德国将矛头对准英美,希望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甚至希望德意日在与英美的战争中遭遇困难时,会答应苏联提出的全部合作条件。斯大林此时仍然相信,苏联同英美的矛盾大于同德意日的矛盾。 当时,在斯大林看来,所有资本主义列强本质上都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物,法西斯侵略国家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但从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更倾向于同德、意、日合作,因为此时苏联也已被开除出国际联盟,苏联要将法西斯这股祸水泼向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而自己不仅避免战祸而且可得到实利。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