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叶调”名源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程爱勤 参加讨论

“叶调”是古代东南亚地区出现较早的一个国家。据修于汉明帝至汉桓帝间的《东观汉记》载:“(永建)六年,叶调国王遣使师会诣阙贡献。以师会为汉归义叶调邑君,赐其君紫绶……”①《后汉书·顺帝纪》亦载:“永建六年十二月,日南缴外叶调国掸国遣使贡献。”同书《南蛮列传》又称:“顺帝永建六年,日南徼外叶调王便遣使来贡献。帝赐调便金印紫绶。”这就是“叶调”之名在中国古籍中的最原始出现,也是仅见的一次出现。或许就因为资料奇缺,才引起学者们的不休争论。
    1
    法国著名学者伯希和(Paul Pellict,1878—1945)曾论及“叶调”的名源。他“固以为是爪哇”,②并说:“康泰在扶南记下来的那些名称,好象多少有点印度化的气味。我是在这一方面主张把歌营还原为梵文,并以为叶调或奴调的调字是梵文dvipa俗语写法的对音。……这个调字……汉语常译作洲。 ”而“洲”字在汉语中显然就是“岛”的同义词。③所以,便应该“在南海之中寻究此叶调等字之译法。”④既然已经确认“叶调”系一岛屿,而且是一位于“南海之中”的岛屿,其具体方位的寻求似乎便不是一桩十分艰难的事了。曾经有过一时灿烂历史的爪哇自然成了首选目标。
    为了能使“叶调”与“爪哇(Java)”联系起来,伯希和首先将爪哇(Java)用强唇音来读,由此产生同当地语式(即土语式)读法的“爪哇”音节相似之音,然后再由当地语式的强唇读法发展为强颚音读法,便产生了近似梵文djava 音节的词。这样,硬是依靠强加了这么一个“d”音节,使爪哇(Java )与梵文“岛”(djava)发生了某种联系。
    为了使梵文djava能够与“叶调”一词发生更为密切的关系, 伯希和更进一步考证了梵文diava的语源,认为它是古梵文yavadvipa一词发展而来的,是yavadvipa一词的简写形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繁琐考证,伯希和总算找到了“叶调”的名源,认为其是古梵文yavadvipa的音译词。简言之,伯希和的研究程序是:
    Java(爪哇)=(d)java(土语式爪哇)=djava(梵文“岛”)=yavadvipa(古梵文“岛”)=叶调⑤
    另一个法国著名学者费瑯(Gabricl Fcrrand)亦曾论及“叶调”的名源问题。他说:“根据《后汉书》的记载,132年时,已有爪哇之著录,则在Ptolcmcc记录Labadiou之前, 其为爪哇无疑。 ”⑥看来费琅是赞同伯希和“叶调”系译自“yavadvipa”的观点。虽然以后费琅对“叶调”地理方位的考证与伯希和略有差异,⑦但对“叶调”的名源的看法却始终如一。
    日本著名学者藤田丰八对“叶调”名源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叶调”之“叶”字不应说象伯希和所说的那样作“叶(yè)”音读,而应作“摄(shè)”音读,并由此以为“叶调”应为“斯调”的同词异译。⑧
    明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谈及扶南时说:“扶南,即狼{K5DB01.JPG}裸国。其先女子为王,号曰叶柳(柳音聊,即叶调国)。”⑨
    清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亦说:“叶调国,在占城境。后汉时入贡,日南徼外夷也。”⑩
    近世学者冯承钧(11)、陆峻岭(12)、陈佳荣(13)、谢芳(14)、温广益(15)、王任叔(16)等均认为“叶调”是古梵文“yavadvipa”的音译。
    2
    伯希和的观点明显地存在着严重不足。
    首先,伯希和对有关“叶调”方位的研究基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好象是依靠某种超史料的“主观感觉”来推论“叶调”之名似乎也“多少有点印度化的气味”,并由此来确定它是由古梵文某词转化而来。
    其次,伯希和认为,古梵文dvipa一词,常译作汉语中的“洲”,也就是“岛”的意思。这显然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无论从古梵文dvipa 本身的含义还是从汉语“洲”的含义方面来讲,这种观点都是很难成立的,至少可以说是不确切的。在古梵文中,dvipa一词不仅具有“岛屿”的含义,而且能够代表土地,甚至国家。(17)而在古汉语中,“洲”的含义亦不仅仅表示“岛屿”。著名学者岑仲勉说:“抑古人对于泛海而后达者即谓之洲,非海中岛屿之义也。”(18)著名学者陈序经说:“大海洲可能是一个大岛,但古人所说之海洲,也不一定是海岛,可能是半岛,甚至可能是濒海的地方。”(19)就连伯希和自己也曾说过:“洲字之义,同于梵文之dvipa可训为岛,亦可训为大陆。”(20)但是不知为什么偏偏在考证叶调的名源时,却遗忘了这一点。一经认准“调”字系由古梵文dvipa音译而来, 便认定“在南海之中寻究此叶调等字之译法”,而不肯作丝毫修正,甚至毫不顾忌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识性错误。
    其三,根据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来看,一般认为,在13世纪以前,爪哇地区的语音中,有关“Y”的发音,尚未转化为以后的“J”音。也就是说,在2世纪时, 在爪哇地区带“Y”的“Yavadvipa”的简写或简读形式,不可能是“(d)java”,伯希和亦承认,要证实“Yavadvipa”的简读形式为“(d)javc”,“其唯一困难,则在发音。”(21)
    总之,伯希和对叶调名源的考证存在着许多难以弥补的缺陷,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