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朱明镐《史纠》纠史方法与理论探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波师院学报(社科版 钱茂伟 参加讨论

(三)评史理论
    研究朱明镐的纠史理论,有两点是必须说明的:
    1、《史纠》所纠对象是历代正史,因此, 他的史学理论主要集中在纪传体的研究上。具体说来,包括书法和史例两部分。
    2、《史纠》体例的原始性较强,是一部真正的札记。因此,他的理论分散在零星的议论中,不像《史通》那样有系统性,这就得后人凭独特的感受力去理解,概括出朱氏思想中存在但没有用文字系统表达出来的史学批评理论。
    [Ⅰ]书法。朱明镐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述,有如以下:
    第一,反对曲笔,倡导直书。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编纂学上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是靠史家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精神坚持下来的。唐代史学大师刘知几著《史通》,曾特立《曲笔》、《直书》两篇,对这一传统有过系统论述。
    中国史学的这一优良传统,亦为朱明镐所继承。朱氏关于曲笔抑直书问题,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如果修史者身处当代,慑于时威,为了“远祸”而“志近事多微词”,出现避讳乃至曲笔现象,情有可原。评史家只要能指出即可,没有必要加以过多的指责。反之,如果书修于异代,修史者仍然回护甚至曲笔,那就很不应该,完全失去了一个史家所应具有的史德。从这一区别对待原则出发,他对十六部正史中所出现的曲笔现象,进行了中肯的检评。
    《史纠》开首便议论陈寿《三国志》曲笔现象,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中国史学上的回护之法正是陈寿作俑的。朱氏说:“愚每谓寿书魏事易,书晋事难。盖土行已尽,可显列其慝;立身晋朝,难罪状其祖也。”但事实却不然。不仅书魏事“于操多曲笔”,即书汉事亦有曲笔现象。建安间,汉臣黄承深恶吉利之无君,商量除掉吉利,结果谋泄被诛。《魏志》书曰:“建安五年春三月,黄承等谋泄,皆伏诛。”伏献帝之诛乎,抑伏吉利之诛乎?朱氏简直无法理解,“陈寿立太康之世,以指建安,直笔何害,尚畏南史之及身哉!”陈寿这一曲笔现象,自然难逃朱氏的谴责。
    沈约《宋书》亦有这种现象。《宋书》之曲笔,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一为书易代之际回护。书晋、宋革易之际为宋讳,书宋、齐革易之际为齐讳。一般说来,沈约为齐讳出自不得已,为宋讳是沿袭徐爰诸人论调而不加删削所致。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说沈约就没有责任了。因为“诸氏(徐爰等)为宋臣,礼宜为尊者讳”,而沈氏两更易代,“礼绝讳嫌。”(13)在这种情况下,沈约修《宋书》,理应删除,结果,却是“踵袭四家之史而不自知其陋者,”(14)这就说明,责任还在沈约。二为不明书臣僚篡弑之迹。“按零陵、汝阴之死,《纲目》特书宋齐为弑。此固大传义理之文,《春秋》诛意之指,不敢以望六朝文士。独是当时实录,如外戚协谋,掩被绝其命;监人行毒,赏邑酬其德。灼人视听,概削不灵,抑何心眷篡臣,愿为前驱耶?”(15)
    朱氏还特别提醒读者留意鼎革间书法之曲直。他在批评了魏收《魏书》诋诟忠臣不从西魏以后,总结性地说:“凡易代之际,人臣乃心故主,辄蒙恶名,无由昭雪。史官随时俯仰,巧取世资,或以兴王自有爱憎,或以胜国须留忌讳,历代类然,……读史者于鼎革之世,不可不三思,毋徒依史官生活也。”(16)
    朱氏倡导直书的中心思想是善恶并书。他认为:“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媺(měi)盖巨慝,亦不以一眚(shěng)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成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17)要求善恶并书,这表现了一个正直史家所应具有的史识。
    第二,载笔无舛。在朱氏看来,载笔之体,最忌讳自相矛盾,令后人无所适从。卷四《诸王传》条:“薨年卒月,纪以传信,史官之笔,未可轻下,乃有纪然而传不然,此传然而彼传又不然者,流之后祀,何所取裁?”卷三《武帝本纪》条:“一人之书,在齐属席(阐文),在梁属陈(秀),安所传信乎?”朱氏认为,一部史著,如果成于众手,出现自我矛盾现象,情有可原;但如果是成于独断,亦出现这种“舛互无叙”现象,那就有点很不应该了。卷四《诸王传》条接着说:“帝纪修于欧阳,列传成于小宋,犹曰二人分局,或未校订,以故载笔有舛。及二传之矛盾,则成于一人,出于一手,何相背之戾也!”卷三《段韶传》条“一事并出李氏之手,两两相背,正复不解。”同卷《潘妃传》条:“胡居乎一人之笔,内矛外盾,不辞为杓端两星也?”这种自我抵牾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取材不当和前后失检所致。他尤其对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以致出现新旧观点相悖批评较多。他对《宋书》《魏书》尤其《北史》批评较烈。卷三《元谌传》条称“《北史》因魏之言,沿而不削,亦是一病”;《杨播传》条称“李氏知为秽书,亡所芟改,而一一袭故是为大失”。
    [Ⅱ]史例。史例是指史书内部在组织形式上的安排。就纪传体来说,即指对立纪、传、志、表乃至论的基本看法。从《史纠》全书来看,朱氏对纪、志、表、论的论述不多,而对列传倒有详尽的阐述,这点远远超过《史通》。
    《史纠》关于本纪的看法,主要是:(1)强调不能太简。如卷四《玄宗纪》称:“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2)立纪须名符其实。《新唐书》没有替唐炀帝李重茂立纪,吴缜《纠谬》颇加指责,“若以前史昌邑王、北乡侯例推之,其始封、进爵及平生事迹,则宜列之为传;其即位以后所行之事,则当编之于中宗睿宗之纪”。朱氏不同意吴缜之论。他驳斥说:“顾五尺竖子,制命妖后,即位后所行,不过斜封墨敕耳,何事可纪?何纪可立?即以汉昌邑王、晋海西公例推之,宜为温王立传,而不应为温王立纪。”(18)
    志。关于立志,强调:(1)严体例。他认为,只有内容“上关王政,次系国体”(19),才能增设书志。所以,尽管他推崇佛老,然而,他却反对正史立《释老志》。他认为:“斯尽外道之招,殊非经国之典”,让它们并存天地之间,已经是不错了。如果再立《释老志》,“剖厥源流,详其宗系”,那就深违史例了。所以,他要求将《魏书》之《释老志》删掉,“以严史例”。(20)佛道自汉代以来已流传,但史书不曾有过专门记载。魏晋以来,佛老寝炽,对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有着极大影响。魏收根据这种客观事实,首立《释老志》,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朱氏曲解立志意图,为了纯史例而反对立《释老志》,显然是不正确的。白寿彝先生曾作过一段精彩的论断:“编纂史书,本是为了反映历史真相。采用这种史体或那种史体,是为了反映历史真相的方便。如果因为拘泥于体例而排挤掉重要的史事,岂不是舍本逐末了!”(21)用这话批评朱氏此论之谬是十分恰当的。(2)严断限。这主要表现在对《宋书》之批评上。沈约《宋书》立志,论列一事,每每远溯三代,近及秦汉,而尤详于魏晋。从“补前史于既缺,启后人之纂修”,(22)这个角度看,有它不可否认的价值。但是,作为严格的断代史例来说,却是不妥的,“名《宋书》而杂载吴晋蜀魏之事,可乎?”(23)总之,“年代既殊,理有断限”。(24)在这个问题上,有“秽史”之讥的《魏书》倒颇有史裁,“十志之中,无溢前代,比之沈约《宋书》,才藻不如而断限差胜。”(25)
    表。推崇《辽史》立《闰考》、《朔考》。虽然说《辽史》“赘疣最多”,但其《闰考》、《朔考》,“断不可废”。“宋辽不同历,故闰朔相殊,各自成家。史详裁之,使后之观者,了若指掌,此修史之功也”。(26)
    论。“苟无创论别闻”,“不必作论”。朱明镐对史论问题的论述,是有感于李延寿《南北史》之传论相背而发的。李氏著《南北史》,率以诸书为蓝本,“详于纪,密于传,疏于论”,(27)经常是“史论袭旧,不下一意”(28),致使传论自我矛盾。对此,朱氏批评甚力。最后,他提出:“总之,作史之体,是人贤否既具载本传,曰论曰赞曰评,胥属骈枝。苟无创论别闻,与本传相左右者,作传之后,不必作论。伟哉!本朝宋、王二公之修《元史》也,加人一等矣。”(29)创论,就是史家的独到之见;别闻,就是说与本传不同、别成一说的材料。“创作别闻”的提出,和明代史论的空洞、虚妄而且庸俗,封建伦理观念极为严格不无关系。朱氏厌恶明代史论的无病呻吟,更不满于历代正史“史臣曰”,徒有词费之讥,所以,他提出了“苟无创论别闻”,“不必作论”这样一个著名论断。“创论别闻”的提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言之有物,能成一家之言的史论,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后代研究者所珍视的思想研究材料。顺便需要指出的是,朱氏赞颂《元史》不作史论高人一等,未免有点言过其实。《元史》史论少,并不是鉴于历代正史之“史臣曰”空洞无物的结果。它是修史者慑于朱元璋的淫威,少作为妙的恶果,是一种明哲保身的表现。
    《史纠》关于列传的理论,集中表现在对《新唐书》和《宋史》列传之评价上。综观全书,在列传方面,他议论得比较多的是类传和合传的铨次失伦。类传之归类不当,合传之安置乖方,是铨次失伦之主要表现。具体说来,(1)名实相乖。朱氏称《宋史》之列传,凡有七失。其四失所举五例,其五失所胪六例,要皆“命名既舛,位置并失,按部而就班,觉所处之非据。”(30)此外,酷吏之称良吏、良吏之称酷吏,皆为名实相乖之例。朱氏认为:“凡立一传,必使名实允协。倘訾议可加,终有愧于良史”。(31)(2)君子小人杂处。朱氏认为君子小人,须“各有其类”。而《宋史》七失,首失便是君子小人,安置乖方。李中师、俞允、郑雍、王汉辈小人,竟与君子同列,殊惬人意。(3)忠逆同区。《南齐书》将王奂和张冲合在一起,朱氏称:“王奂纵儿称兵,张冲誓守无贰,一忠一叛,何由同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