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苏联历史百科全书》第7卷,莫斯科1965年版,第704页。 ②《列宁全集》第8卷,第79-80页。 ③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1934年英文版,第34页。 ④帕尔乌斯(1869-1924)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曾参加过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活动,接近于该党左翼。他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参加孟什维克派,1905年回俄国。 ⑤《列宁全集》第8卷,第408页。 ⑥托洛茨基:《社会民主党和革命》。转引《托洛茨基言论》上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90页。 ⑦⑧(11)(12)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第40、41、36、83页。 ⑨⑩《列宁全集》第9卷,第45、85页。 (13)《托洛茨基言论》上册,第113页。 (14)托洛茨基:《社会民主党和革命》,转引自《托洛茨基言论》上册,第90页。 (15)《列宁全集》第16卷,第316页。 (16)参见《苏共党史》第2卷,莫斯科俄文版,第125-126页。 (17)参见《托洛茨基的生与死》,纽约英文版,第16页。 (18)因成立国家杜马的法案起草人是沙皇政府内政大臣布里根,故名。 (19)《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55年俄文版,第350页。 (20)托洛茨基:《我的生平》,1930年英文版,第171-172页。 (21)《托洛茨基言论》上册,第168页。 (22)考茨基早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才堕落成为机会主义者。 (23)《列宁全集》第12卷,第456页。 (24)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第158页。 (25)《列宁选集》第2卷,第683页。 (26)《列宁全集》第23卷,第365页。 (27)苏汉诺夫:《革命札记》第1册,第22页。转引自《苏共党史》第2卷,第682页。 (28)E.切尔明斯基:《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59年俄文版,第149页。 (29)(30)(31)(32)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478、479、480、482页。 (33)(37)(38)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481、329、480页。 (34)参见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183-184页。 (35)苏汉诺夫:《革命札记》,第1册,第21页。转引自《苏共党史》第2卷,第682页。 (36)《远方来信》是列宁1917年春在瑞士得到俄国二月革命的消息后写的五封信,信中的原理是《四月提纲》的基础。 (39)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432页。 (40)《列宁选集》第3卷,第29页。 (41)这是1913年在彼得堡建立的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区联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区联派”分子持中派主义立场。1917年二月革命后,“区联派”表示支持布尔什维克党的路线。 (42)《列宁全集》第36卷,第61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