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俄国民粹派的功过及其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外国问题研究》 张达明 参加讨论

基本观点
    列宁于1897年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文中指出,民粹主义观点体系“包含有三个特点”:“(1)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衰落、退步”。“(2)一般认为俄国经济制度有独特性,特别是认为农民及其村社、劳动组合等等有独特性。”“(3 )忽视‘知识分子’和全国法律政治机关是与一定社会阶级的物质利益相联系的。”②列宁这三条指的是民粹主义的主要理论错误。列宁还曾把民粹派的基本理论观点概括为一条:“相信俄国生活的特殊方式,相信俄国生活的村庄制度,由此相信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这就是鼓舞他们、唤起数十人数百人去同政府作英勇斗争的东西。”③这个概括抓住了民粹派观点体系的核心。《联共党史》对民粹派的基本错误观点也讲了三条:(1)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种‘偶然的’现象,认为资本主义不会在俄国发展起来,因此无产阶级也不会增长和发展起来。(2)民粹派并不认为工人阶级是革命中的先进阶级。 他们妄想不要无产阶级而达到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所领导的农民以及他们所视为社会主义胚胎和基础的农民村庄,是主要的革命力量。(3)民粹派……不懂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规律。……照他们的意见,历史不是阶级所创造,不是阶级斗争所创造,而只是个别杰出人物,即所谓‘英雄’所创造的;群众、‘群氓’、人民和阶级是盲目地跟着这种英雄走的。”④这三条与列宁的论述两相比较,是有漏洞的。民粹派并不是不要无产阶级,相反,他们是注意在工人中开展工作的,但他们认为工人还没有形成为独立阶级,其利益与农民无区别。《联共党史》没提到民粹派忽视法律政治机关的阶级基础,而这个错误正是导致他们企图以谋杀个别人物的方法来扭转沙皇反动政策的思想根源。列宁用一句话概括了民粹派的核心观点,《联共党史》只限于并列几条错误。《苏共党史》却转述了列宁的概括语⑤,阐述得就完备些。
    社会根源
    民粹派革命家斯捷普尼亚克写道:“俄国革命运动(指民粹派运动)确是一种独特的革命,举行这革命的人不是民众,或自身感到革命之需要的人,反而是一类出身上层阶级或中等阶级的代表,他们是为着民众谋幸福来革命的”。⑥这话说得虽不完全准确(因为平民知识分子也有革命需要),但也不无道理。民粹派大部是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实心实意为农民而革命,但农民却不支持他们。这就不禁使人怀疑,他们到底是哪个阶级的革命者?难道他们的主张纯属书呆子的主观杜撰,只反映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普列汉诺夫在俄国第一个深刻有力地批判了民粹主义,但他并没有说清民粹派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实质问题。这个问题是列宁解决的。列宁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下子就指出民粹派观点“是小生产者利益和观点的反映”,⑦是俄国农民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联共党史》一再说民粹派是知识分子,却只字未提它代表的是农民和小生产者利益,这种叙述又降低到普列汉诺夫的水平。《苏共党史》克服了《联共党史》的这个缺点,既指出民粹派成员主要是“一批先进的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又指出他们是“农民民主主义思想家”。
    不能由于民粹派中农民很少,农民又不支持他们,就认为他们就不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这要看民粹派理论和纲领的本质。而且,民粹派中多数人经济地位和思想感情都与小生产者接近,他们有文化,思想敏锐,自然就成为小生产者(包括农民)思想利益的表达者。他们的种种空想,本质上是农民和小生产者空想的表现。
    不能认为民粹派既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那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空谈无益的。列宁指出,“民粹派的建设方案是一种空想,但其中含有对中世纪制度的破坏性因素。这种因素决不是空想。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不论从资本主义或无产阶级的观点来看,这都是最彻底最进步的现实。”⑨
    同样,也不能认为民粹派完全不了解农民的直接需要。列宁肯定了民粹派提出的一系列提高小农经济措施意见的进步性,指出他们“在这一方面是无比正确地了解和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列宁全集1卷479页)
    何人创始
    民粹派思想何人创始?《联共党史》和五十年代版苏联大百科全书没提。我国1979年修订版《辞海》也没提。《苏共党史》进了一步,它指出民粹派受革命民主主义者影响,但也没说谁是前者的创始人。
    可是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七十年代版苏联大百科全书又进了一步,它明确地写了这个提法:“民粹主义始祖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列宁早就说过:“人们公认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民粹主义的创始人”,(11)“赫尔岑是俄国‘社会主义’即‘民粹主义的创始人’,“继赫尔岑之后发展了民粹主义观点的车尔尼雪夫斯基……”。(12)把列宁如此明确的论断置之不顾者,大约也是因为怕民粹主义玷污了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